上市房企平均存货高达80亿 以价换量压力递进
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在1日于北京举行的“2011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指出,政策高压之下,中国楼市过度膨胀的需求正在去泡沫化。
受此影响,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房企库存压力正在累加,以价换量的压力在递进。
需求去泡沫化
当天的会议上,受邀嘉宾秦虹在发言中指出,在三轮政策调控连续打压之下,时下中国房地产业已发生了四大变化。
首先,过度膨胀的住房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秦虹指出,过去几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过度膨胀特点。比如2006年房地产业的销售增长速度和当年的竣工面积增长速度持平,2007年,住房销售面积增长速度为25%,但是当年的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率只有5%,销售面积增长速度比竣工面积增长速度高出20个百分点。2008年经历了一个负增长后,2009年商品房住房销售面积增长44%,商品住房竣工面积增长率为46%,也就是说,过去几年,基本上需求大于供给。
她认为,目前这种过度膨胀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如房产税试点及限购令等,冲击了投资性需求;政策不断打压之下,市场预期发生微变,导致恐慌性需求也在萎缩;信贷收紧,资金成本上升等,也促使过度超前性需求也在缩减,如去年北京购房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而目前为39岁左右。
其次,过度宽松的信贷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信贷环境的收紧,导致信贷规模压缩,进而会影响到开发企业的开发资金链,另一方面,信贷规模缩小,导致资金使用成本在提高,加大成本。
第三,房价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目前的政策是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尽管房价并未被记录在CPI里面,但是房价的快速上涨会对CPI的预期带来挑战。此外,过快上涨的房价,会随着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传导到CPI。因此在控制通胀的大背景下,控制房价会成为不变的政策。
最后,房企之前过度低风险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她解释说,过去的房企,扩张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预付款,因此,房企的发展风险更多地被转移和配制在银行及购房者身上,以后,公司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公司自身的运营与开发能力,从而告别过去粗放、简单的低风险赢利模式。
降价压力叠加
会上,张秋芳认为,伴随调控的加剧,尤其限购令的普及,需求正在去泡沫化,部分城市住宅市场开始趋冷,房企存货开始攀升。她指出,一季度,120家沪深上市房企的存货均值由去年末的73.08亿元增长到80.06亿元。
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增加,资产负债率也随之水涨船高。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季度,120家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升至71.36%,比2010年末上升了8个百分点。
张清芳认为,在库存增加、资产负债率上升,以及加息压力犹存、市场需求仍被抑制的情况下,房企有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率和资产负债压力。首先,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在拿地与新项目开工建设方面更趋谨慎与理性。比如一季度,全国12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4372宗,环比下降21%,成交土地面积也环比减少31%,这正是房企投资策略更趋谨慎的结果与表现。另一种方式就是部分公司不排除主动调整价格,以价换量,从而加快销售进度。比如进入5月后,碧桂园、佳兆业均举行了降价促销活动,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不少库存,回笼了部分资金。
不过,对于楼市的未来,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结果仍表谨慎乐观。张清芳认为,受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黄金期的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仍然处在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也需要理智地看到,伴随政府调控的深入和紧缩货币政策的持续,预计在未来三年,房企的业绩增速会逐渐放缓,发展会趋于理性与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