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功之路
1、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提高园区服务效能
我国比较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本都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隔离市级有关部门对园区落户企业的影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操作方式,涵盖城建、城管、房产、环保、水利、交通等职能,机构精简,目的是尽量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成本,提高办事和服务效率。如果部分职能不能下放至园区,也要求取得市里的支持,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工作日。总之,所有建设管理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开发企业的需要而展开,管理上要抓大放小,管得住也放得开。一些具体工作,如执法、审图等,一方面可以和市级有关部门联合组建工作组,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我国比较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多形成了以网络联系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这一产业网络是保持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一网络内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企业与协会和大学等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尽管企业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竞争,但同时它们又通过非正式交流与合作,共同创新。因此,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链和网络体系,使企业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信息共享。每个企业集群可以围绕一两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科技园区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建立起以高新区管委会为创新组织者,以高新区内的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新区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或分支机构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以高新区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为沟通、整合知识流动的载体,以高新区所在地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及企业为创新投资主体,形成“管产学研介资”六位一体的创新推动网络体系,并依托这个创新推动网络的平台,使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各方都能充分沟通和交流,并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达到“多赢”目的,从而加速高新区产业发展。
不论园区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招商引资始终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实现园区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走出“重视提供政策优惠,忽视诚信规范服务;重视招商事前服务,忽视招商事后服务;重视政府为主招商,忽视企业为主招商;重视依靠自己招商,忽视利用中介招商;重视项目资金招商,忽视管理人才招商;重视项目数量招商,忽视项目质量招商;重视单一项目招商,忽视产业配套招商;重视实体办厂招商,忽视金融企业招商”等招商误区,从提高认识、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用人机制、精心包装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招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境补偿问责、改进招商管理和利用政策条件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经验表明,风险投资体系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如一对孪生兄弟,共生共荣,风险投资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加速器”、“转化器”、“倍增器”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探索市场化投资融资机制;同时,注重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导向、乘数作用,将政府投入逐渐从建设性、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投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孵化和产业化转化等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规则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
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在高新区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连接器”作用。高新区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管理和服务作用。吸引、组织和协调区内外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围绕产业网络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商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创业服务机构等,加速形成创新网络发展所需的社会协作群网络,并通过中介服务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快速聚集各类科技资源,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普遍经验来看,许多高新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特区”支持,可见政策在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尤其是发展初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优惠、进出口优惠、信贷优惠等,但许多地方的优惠政策未能针对高新区的特征,优惠政策缺乏特殊性和针对性,削弱了政策功能。因此,在制定优惠政策时,应致力于引导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如重点项目倾斜政策,税收政策向研发环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支持体系优惠转移,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等。
文化建设是园区建设的高级阶段,文化竞争是园区之间竞争的终极竞争。我国相对较为成功的高新区都形成了适合本园区发展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特殊的文化也是其它高新区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和模仿的重要资源,是一个高新区区别于其它高新区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高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
(作者挂职于惠州市东江高新科技开发区管委会,此为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