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机遇(1)


  摘要:近年来世界天然气供、销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衰退影响下气生产、消费量降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及周围的东亚、南亚地区占世界消费量的份额日趋加大。但该期间国际贸易量却持续增长,其中LNG贸易有更快的发展。其灵活的运输和低价的现货在许多地区可挤占管输出口的市场份额。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不仅影响着近年的天然气国际贸易,其持续增长亦将对天然气的世界格局产生更深远影响。这些为中国天然气大发展带来新机遇。笔者对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及其构成作了框架性预测,对其发展的国内、外对策作了讨论,特别指出要关注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和LNG系统工程的提前布署。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发展速度陡降,能源需求大幅萎缩,进一步导致其产销格局发生了某些变化,其中天然气的变化更为明显。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变化、探讨其原因并进而认识他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影响。为了论述方便和对比准确,本文中的数据尽量采用《BP世界能源统计》的值并不再注明出处,仅在采用其他资料数据时给予说明。

  1.近年来世界天然气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的变化

  1.1 近两年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的突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天然气一直处于升势,其产量仅在1992、1997年出现只影响1年的微弱下降,年降率分别为0.32%、1.6%。近年来发展呈加快趋势,其产量在1999-2005年和2005-2008年间的年增率依次为2.97%和3.27%(表1),超过同期石油产量年增率。但2009年却突然出现逆转,世界天然气年产量和消费量出现2.41%和2.34%下降(表1、2) 。按《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评论中的说法“是我们数据记录中(应指59年来,笔者注)天然气消费遭遇的最大收缩”。而同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仅有 1.36%的下降。应该说,天然气是这次经济衰退中受影响最显著的一次能源。在天然气及其他能源消费下降的共同影响下,该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1.33%,这是其28年来的首次出现下降,也是其自1965年以来消费量下降值最大的一次。

  以经合组织(OECD)月度计的消费量可以更真实的反映变化的细节。2008年5-9月其月消费量增幅开始回落,10月至次年10月出现负增长(仅2009年1月有微弱正增长),跌幅最大的月份为2009年4月。但以年度值计则全球和OECD都仅在2009年表现为出负增长。按国际能源署(IEA)在2010年中期的预测,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会在2010年大致与2008年持平并在2011年才有超过2008年的可能[1]。

  表1 1999-2009年全球和各经济体天然气产量变化

  地区 1999年 2005年 期间 2008年 期间 2009年 期间

  年增率   年增率   年增率

  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 亿立方米 % 亿立方米 %

  全球 23320 27795 2.97 30608 3.27 29870 -2.41

  OECD 10472 10722 0.39 11255 1.63 11272 0.15

  EU 2266 2119 -0.67 1894 -3.67 1712 -9.61

  FSU 6378 7377 2.46 7938 2.47 6949 -12.46

  其他 6470 9696 6.97 11415 5.59 11649 2.05

  数据采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笔者计算编表;表内OECD为经合组织、其相当部分成员国亦是EU(欧盟)成员国,ESU指前苏联并基本相当于现独联体;其他指OECD和FSU以外国家,即泛指的新兴经济体。

  表2 1999-2009年全球和各经济体天然气消费量变化

  地区 1999年 2005年 期间 2008年 期间 2009年 期间

  年增率   年增率   年增率

  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 亿立方米 % 亿立方米 %

  全球 23213 27675 2.97 30108 2.85 29404 -2.34

  OECD 12932 14096 1.45 14881 1.82 14391 -0.95

  EU 4288 4936 2.37 4899 -0.25 4599 -6.12

  FSU 5203 5863 2.01 6046 1.03 5591 -4.66

  其他 5078 7716 7.22 9181 5.97 9422 4.91

  说明同表1。

  1.2近年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及构成的变化

  从全球石油工业发展的历程看一直存在着重油轻气的倾向,导致在对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偏少的情况下仍然使天然气的储产比明显大于石油,许多大型、巨型气田未得到开发。特别是由于运输条件的制约天然气的国际贸易主要局限于相邻地区,不同地区间难以充分交流、气价亦不同,在形成统一的国际市场上明显滞后于石油。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天然气的国际贸易量仍很低,1970年仅为456.8亿立方米,约占当年产量的4.4%。这种情况在上世纪后期已被重视并开始改变,若干投资巨大的长输管线和LNG产销系统开始兴建[2],促进了天然气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多处现货、期货贸易市场,形成了与油价挂钩的价格体系。1990-2001年间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年增率为5.50%,其占全球消费量的比例由14.90%提高到23.05%(表3);2001-2007年间国际贸易量年增率为5.77%、占全球消费量的比例为26.56%。但与经济衰退以来天然气消费量和产量的降低相反,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却仍保持上升,两年的平均年增率为6.27%, 2009年占全球消费量的比例提高到27.83%。

  天然气长途运输主要以管线和LNG形式实现,产气国在海边建立的LNG生产线全部供出口。与前面曾提到1970年很低的天然气国际贸易量相应,该年LNG贸易量仅为26.9亿立方米,占当年全球的5.9%。1990-2007年间他以年增率6.96%上升,增速大于同期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年增率5.60%,因而其占国际贸易量的比例由23.47%上升到29.17%。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在气的国际贸易量仍持续上升的背景上,其构成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2008年LNG贸易量仅比上年增长约1亿立方米,而管输却仍有376亿立方米的增长,这就造成LNG贸易占全球贸易量比例同比下降1.34%。但在2009年贸易量整体增大的背景上, LNG采取了更灵活的销售策略并相当幅度的降低现货价以挤占市场, 其占份额同比仅降0.14%(表3)。随着今后已建设LNG生产线的陆续投产和达到设计产量,仍会继续加大更灵活的现货贸易,其占国际贸易量比例持续增大的趋势必将恢复、甚至更走强

  表3 1990-2009年全球天然气国际贸易构成及其变化

  年 贸易量 管输量 LNG量 LNG比例 消费量 贸易量/消费量

  1990 3074.7 2352.9 721.4 23.47% 20634 14.90%

  2001 5542.7 4113.2 1429.5 25.79% 24049 23.05%

  2007 7760.8 5496.7 2264.1 29.17% 29219 26.56%

  2008 8137.7 5872.6 2265.1 27.83% 30187 26.95%

  2009 8765.4 6337.7 2427.7 27.70% 29404 27.83%

  1990年原始数据采自《天然气工业》,其余采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笔者计算编表。

  1.3近年天然气国际贸易中价格的变化

  在天然气全球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气价趋于接近并使其起伏近同步化。如从日本LNG到岸价和德国管输气进口价年均值的差看,在2002年前一直有1美元/MBtu左右的差额(1997年曾达1.27美元/MBtu)。但2002年后这一差价缩小且有时出现负值,如2006、2007年分别为-0.71美元/MBtu、-0.30美元/MBtu。不同类气价的起伏趋势在2007年9月以来表现出相当好的相似性(图1)。在期货合同上更多地采用与近期油价联系计算,这导致气价的升高。如日本LNG到岸价由上世纪90年代每MBtu 3美元多上升到2005-2008年间的6-12.5美元。从美国享利交汇点(Henry Hub)和日本LNG到岸价的月均值看,到2007年6月二者仍相差无几。由于美国页岩气产量急剧上升致使区域内供应充份气价下跌或上升较慢,使日本和德国气进口价格上升较快并高于美国气价。但到2008年6月以后美国页岩气持续高速增长导致气供应过剩,再叠加上需求量降低,使该区气价急剧下跌。到该年11月全球经济衰退已影响到多数国家气需求量下降并迫使全球气价下跌,直到2009年5、6月气价才开始缓慢回升。在经济衰退期, 与消费量年增率变化、气出口构成等趋势性变化暂时有所逆转类似,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间气价的差异和变化的非同步性亦又有所增加(图1)。

  还可以看一下天然气与石油、煤炭价格比的变化。按每桶油当量以美元值计,2007年1月油(布伦特)、气(享利交易中心)、煤.(一揽子价格)分别约为57、39、15,这属于基本正常的比价;2008年7月前后分别约为135、75、43,大致反映了油价畸高时对气、煤价格不同幅度的拉动,越向后者拉动的升幅越小;2009年1月与经济跌至低谷相应,以上三数约为42、35、20,反映其比价已比较接近;此后至2010年中期,油价又较快上升,但气和煤价却上升很少且两者曾数度十分接近,2010年4月其价格依次约为74、33、19。这段相当典型的变化历程告诉我们:1.气价的起伏比油价小,两者完全“挂钩”的固定计价公式经不起市场考验, 特别是在后者畸高畸低时。2.在经济衰退的恢复期和/或天然气供应充足或过剩期气与煤的比价较接近,这为气代煤(特别是大型发电厂)创造了条件。当然,与之相应的是煤的需求和价格亦有所走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