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


孟子,轲。在世83年,当时为周朝。他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弟子,著有《孟子》一书,他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后人常合称“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后与弟子们一起著述立说。《孟子》含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立论于性善,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的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倂在一起,即成所谓“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的内容。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段话中两度用上了“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以德服天下不在三乐中,而孟子的三乐,其一为家庭之乐,父母兄弟健在,阖府平安;其二为自我德行通畅,,人格高尚之乐;其三为择英才而教,授业济世之乐。

孟子一生中的重要生活内容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看来这第三乐,他是常享了。孟子弟子中有巨大影响的学生很多,其中乐正克,复姓乐正,名克,鲁国人,曾为鲁臣,是孟子弟子中唯一的官员。公孙丑,复姓公孙,名丑,齐国人,今寿光市人,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寿光伯,从祀孟庙,一直位设东庑之首。万章,姓万,名章,齐国人,今淄博博兴人,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西庑之首。此外还有公都子,陈臻,陈代,屋庐连,高子,孟仲子充虞,徐辟,彭更,咸丘蒙,桃应,浩生不害,盆成括,季孙氏,子叔疑,滕更。

孟子一生崇尚性善,认为人性是善的,即存在着“不忍人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可称为“四端””或“四德”。孟子曾经举出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当人们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自然感受,这种感受以及由这种感受所引发的行为绝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见死不救的丑行,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迸发出来的,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孟子奉四德,并实践之,从中感受到人格高尚所带给自己的快乐。

孟子和孔子一样,幼年时就失去父亲,他们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家教一直是被世人尊尚的。孟子的子女名字无从考证,但是孟子是有后代的。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中的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就是孟子后人 。孟洛川,名继轩,字洛川,孟子第69代玄孙。孟子希冀家庭的幸福,只是不得而知孟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幸福。

孟子的三乐是人生中高尚的三乐,追求孟子的三乐,也堪称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