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体系,顾问服务的连环计(9月26日)


 

从服务型政府到服务型社会,甚至服务型城市,服务型机构。服务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与经济领域中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

跟农业、工业、房地产业相同的是,任何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本土的服务业时刻在面临跨国机构的竞争与威胁。服务业水准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区域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国际城市,每座城市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媒体、培训机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管理顾问公司等等服务机构。因此可以说,服务类的机构在同一领域的竞争的激烈程度要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于他们所服务的企业客户。

 

专门从事企业顾问服务或者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与个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经营者与从业者就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客户苛刻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更要面对来自同行业的竞争,来自企业内部的不安全因素。

每个顾问机构与顾问个人,都时刻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地位,更灵活的个体顾问、更具有团队协作整体实力的机构顾问,资深的前辈与活力四射的后起之秀,都在对自己的生存构成威胁。

目前服务机构之间,竞争的成分远高于协作的成分。原本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生存就更需要忍气吞声,甚至低三下四于所争取的客户。每个客户都要受到数以百计的服务机构的“围攻”,如此在提供服务的机构内部形成强大的内耗的同时,也使得客户不得不腾出宝贵的时间来辨别真伪优劣,无形中造成了难以量计的成本与损失。

更为现实的是,还有源源不断的后继者从学校中走出来并参与到原本已经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更进一步讲,无序的竞争将会让原本就脆弱的服务领域的竞争更加朝肤浅的人脉关系与浅层次的价格战的方向发展,并偏离专业性,这对以智业为核心的培训咨询服务业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服务顾问机构本身更需要从战略到战术、从策略到执行等方面的服务,而这是可以通过机构之间的互相服务来实现的,姑且称为顾问的顾问(Consultant of Consultant,简称CC),假如客观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仅会舒缓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压力,更会从彼此拆台转而成为互相加上一把火的关系,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性也得到了尊重。

 

不管如何细分,顾问都是值得人尊重的职业。

顾问是有智慧的人,至少在智商方面,绝对不输给任何需要他们提供服务的人;顾问是有理论的人,都有一定的综合概括与精华提炼的能力;顾问是有思想的人,会把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从历史文化与传统全球的角度,找到足够多的包装和理论支持;顾问更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至少是能在危机之中迅速找到方法,并为自己的方案自圆其说的人。 

 

基础比较雄厚的顾问型创业者,自然可以过得相当“小资”。基础雄厚外加幸运的,也可以自立门户,研发出系统的理论与解决方案,甚至相关模式,在具体的细分市场中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标签。

但遗憾的是,除了那些超级大牌的顾问,以及有足够资源的顾问机构之外,很多顾问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光鲜。绝大部分人还是苦苦挣扎在求索的贫困线上,孤独地划着独木舟,应对市场中的惊涛骇浪。随时有被卷入水中,沉没的危险。

很多顾问都是个体行为,都是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然后被作为案例研究,并讲解给市场的那些潜在客户听,希望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下,满足自己的养家糊口的需求。

 

没有工作的时候,你一直很忙,却找不到组织,其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单纯是经济收入的来源,更多的是一种归属感,一个价值的体现以及一个机构的依托。当没有人敢用你的时候,你就需要反思自己的定位、自己与人沟通,以及自己的协作能力是否恰当了。

没有工作的时候,你总是会很焦虑,总是会有无根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在焦虑中犯下常识性的错误。

比如,你一直在倡导协作精神,却在单兵作战;你一直在倡导清晰的定位,却在自己进行市场取舍的时候模糊到无所不抓的程度;你一直在倡导战略上的减法,实际上却是在加法;你一直在倡导方案的时效性,你知道在执行的时候just do it,却总是在完美主义的要求下,求全责备,裹足不前。

你是否感觉自己口不对心呢?

你是否觉得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时候很雄辩,做的时候却是很无奈?

 

看来人真的是如此,在要求别人的时候都很清楚,在自己做的时候却是很无奈。医不自医,优秀教师的孩子未必会成器!

自己从理论上都知道该怎么办,就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丝毫贯彻不下去。

所以CC就是那种可以发挥督导作用的人。虽然未必会在理论与水平上高于所服务的人,但却是一种提示。那种督导需要如影随形,对自己随时提出严厉的批评。他会从市场的角度、从客户的角度、从投资人的角度、从员工的角度、从家人的角度对你提出现实的要求。

每个顾问都具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有好为人师的心态,都有纸上谈兵甚至闭门造车的特点。在没有得到客户认可的时候,就会顾影自怜,这些都是害死人的!

 

其实越是在自己窘迫的时候,就越是要收敛,不要突出你无所不能,更不要突出你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任何一个顾问都需要有自己的督导师,从不同方面监督自己是否按照自己所倡导的去做了。这是在服务行业的一种很重要但又被欠缺的机制。

 

CC也是有市场细分的,比如在定位与市场细分方面,在战略决策与运营方面,在平台搭建与团队协调管理方面,在激励机制的设定方面,在形象传播与对外协作方面,在服务设计与市场推广方面,在融资机制的形成方面。

顾问也是需要外脑的作用的。作为顾问,也需要自己的顾问,那是自己的伙伴,在监督自己,更是另一个角度的自己,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计划与变化的匹配,自己的谋略与执行是否脱节。

顾问的外脑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的提示上,不一定很系统,但却需要实用,因为顾问之间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与逻辑,更没有必要去寻找更多的依托,而仅仅是互相帮助,在突破瓶颈的时候解决实际问题。

 

假如能将顾问咨询机构内部的优势再重新循环一次,则定会去粗取精,淘汰那些浪得虚名的机构,为顾问机构的生存更增添一些生机与活力。

毕竟专业机构在专业判断上,是不揉沙子的。而且会有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同时CC体系更可以将顾问机构的“小舢板”用连环计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战船,并提高在风大浪急的商海中生存下来的机遇。

 

有了自己的顾问,不会再对自己求全责备,不会再以理论去应对实践。

如果你觉得有些价值,那么就去找工作吧,找一份、两份甚至忙不过来的工作,很多CC都可以通过从与顾问截然相反的角度出发,在对他们提出更切实的要求的同时,提示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贾春宝

2011926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