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漫谈(三)


    巴人英雄:巴蔓子和范三侯

    古代巴人的传奇人物,有据可考的有两位:一是巴蔓子,二是范三侯。《华阳国志》和《后汉书》均有记载。

    巴蔓子是巴国的一位将军,战国时人。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这个故事,集中体现了古代巴人所具有的王族精神和古典气质。东周时期,社会礼崩乐坏,王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谓“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中后期,更是陷入末世心态。奸佞欺罔,言而无信,为达目的不择一切手段,已成为社会生活之常态。而巴蔓子“割头谢城”的英雄壮举,展现的是大忠大义和重信践诺的精神,颇有古代义士之风范,这在战乱纷争的东周末世几成绝响。楚王的慨叹也很精彩:“假如我能得到像巴蔓子这样的忠臣,还要那几个城池干什么”!楚王实在是个明白人。而巴楚两国同时以上卿之礼分别葬其头、葬其身,这在先秦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范目,又称范三侯,秦末汉初人,是阆中巴人的部族首领。《华阳国志》称其“有恩信方略”。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既有恩德信义结于民心,同时又有远见卓识,说明范目具有安邦定国的雄才韬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也就是说,范目很早就看出刘邦一定能得天下,所以主动帮助刘邦招募賨民,与汉军一起平定三秦(陕西)。賨,念从,是当时居住在阆中渝水附近的巴人,以勇猛善战著称。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百濮就是现在的川东和三峡一带,说明賨人当初是散居在此。此外,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也说道:“巴有賨人,剽勇。阆中人范目说高祖,募取賨人定三秦”。

        阆中巴人在汉军中充当前锋,专打硬仗,冲锋陷阵,战斗力极强。三秦既定,范目被刘邦封为长安建章乡侯。但是,范目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像韩信那样贪恋功名,而是功成身退,要求带着巴人回阆中家乡。刘邦很是过意不去,改封他为阆中慈凫乡侯,他还是坚辞不受。刘邦没办法,又改封他为渡沔侯。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三秦亡,范三侯”。

    说起来刘邦这人也蛮够意思的,范目越是不要,他越是要给,不但连续三次封侯,还一口气免除了阆中的罗、朴、昝、鄂、度、夕、龚七个姓氏的租赋,其余人家每年也只要交纳賨钱四十。范目没有贪图功名利禄,反而给巴人带来了长久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