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教无类”教育观反映在招生实践上是坚持就学起点平等的话,那么这一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抛弃春秋以前单向流动的灌输式教学,而不得不寻求新的、适应生源现实的教学方法,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应运而生。因材施教主张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如《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对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给予两个相反的回答: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作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回答乃是基于“求也退”和“由也兼人”的学生差异。
既然学生情况各不一样,培养目标就不应千篇一律,儒家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三类,荀子说:“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也。”“士”用以满足诸侯养士用士的现实需要,君子和圣人则用以传承学术薪火的需要。培养目标不同,就不能按一个标准统一教学、强行灌输,于是“启发式教学”就产生了,这种教学方式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领会和探索,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子贡问孔子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这样做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样做已经很不错了。子贡又问:《诗经》里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孔子大为高兴,说,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这一点,你就有所领悟到那一点。
先秦私学之因才施教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