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最美是汉中


  我的记忆有点模糊,一时间竟然理不清自己究竟是几次到过汉中。但有一点,似乎却很清晰,那就是最近几年去汉中很频繁,连续四年年年去汉中。尤其是今年,3月4月连续两次去汉中。还有一点,清晰而鲜明,每次都陶醉于汉中之美:人文美,生态美,美不胜收。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有四位来自汉中的同学。从他们的口耳相授中,我知道在秦岭之南有一座美丽城市,是西北的“小江南”。由此,我一直向往大山环抱、色彩斑斓、流水波光、和谐安宁的汉中。毕业不久,我便有了机会。大约是在1985年10月,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秋天,奉命到汉中做乡村发展调查。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秦巴山区,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走出关中平原。初到汉中,仿佛置身童话世界,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很稀奇,油然以为进入异域他乡。至今难忘,当年在汉水源头宁强县的一个小山村,放眼望去,恬静中有灵动,山峦起起伏伏,层层叠叠,明亮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满眼山岭,满眼斑斓,满是新鲜,满是惊奇。我们去掉鞋袜,光着脚片,踏过清澈的河水,进入对岸树木簇拥下的农舍,已多时等待远方来客的腊肉、米饭、黄酒真香!

  大概是因为我第一次到汉中的缘故,陪同调查组的负责人好像特别照顾,不仅带领我穿梭于汉中美丽的乡村,也带着我游览汉中的人文胜地。拜将台,张良庙,武侯祠,定军山等等,游玩了不少地方。说实话,在那个时候,我的历史知识实在少得可怜,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晓得不多,若说是“稀里糊涂”一点都不过分。尤其是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上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没有能力分辨“关公战秦琼”的真假。之后,经过多次去汉中,反复学习历史知识,逐步明白了其中脉络关系,也深化了对汉中的认知。原来,汉中就是传说中的褒国所在地。褒国曾出过一位倾城倾国的冷面美人,这就是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由此有“一笑失天下”的典故。确信无疑的是,在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设置汉中郡。秦末天下大乱,各股势力竞相角逐。刘邦虽先入关中,直捣咸阳,但因实力不及项羽,在“鸿门宴”下,不得已低头屈膝,向项羽“称臣”。项羽随即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深居汉中,意图天下,韬光养晦,以待时机。遂积极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拜韩信为大将,出其不意,突袭三秦,鲸吞天下,在与项羽争锋中大获全胜,一举奠定400多年汉室基业。至此,将中华文明推向新高度,汉中也因此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大汉王朝、大汉民族、大汉文化、汉语、汉服等等,都与汉中建立起密切联系。后来,历史进入三国时代,汉中成为兵家用武争雄之地。所以,汉中的历史典故,文物古迹,文化名人多出自这一时期。从秦朝置郡算起,汉中2300多年,说“秦砖汉瓦”也算是有深厚历史渊源。

  有关文献介绍“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汉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1980年代,从古都西安到名城汉中,在地图上看似不远,但真正走起来却不近。粗略记得,第一次进入汉中是乘坐火车,从西安出发,经陇海线转宝成线,再转阳安线至汉中,大约用尽了12个小时。如此的耗时费力,国家在此重点布置“三线”建设项目,顺其自然,合乎情理,深思熟虑。之后,每次进入汉中都自带车辆,沿公路翻山越岭,蜿蜒逶迤,盘旋曲折,方能进入汉中。第二次踏上汉中土地是经宝鸡凤县至留坝县,一大早从西安出发,摸黑进入汉中城,可谓是“朝发夕至,早出晚入”。第三次是经西安周至县至佛坪县进入洋县,再入汉中城。再之后,曾经多次经宝鸡太白县至留坝县入汉中。新世纪以来,汉中转身升级,华丽亮相。西安至汉中,汉中到成都,十堰至汉中,汉中至天水的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汉中居中,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大秦岭之北、关中平原腹地的西安是大西北的中心城市,大巴山以南、四川盆地的成都是大西南的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的开通,一个个隧道替代了一座座高山,使处在大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汉中,与两大中心城市,进而与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由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为被尘封的陈年往事。汉中的地理位置没有变,但汉中与外界的“连接线”变了,变粗变直,由过去的“曲线”连接、“窄幅”连接转变为“直线”连接、“宽幅”连接,汉中“宽幅”、“直线”融入了3小时国际化都市圈,搭上了迅速崛起、高速发展的时代快车。汉中正在实现由“三线”建设向“一线”发展的历史性大跃升。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也是“中华聚宝盆”。汉中北倚大秦岭、南屏大巴山,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汉江居中,由西向东穿境而过。这里兼备平原、丘陵、山地多种地貌,其中平原区是汉江冲积平原一二阶梯,海拔500-600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约占总面积35%;丘陵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宽谷浅丘,海拔601-800米,地势起伏较大,约占28%;山地是秦岭南坡浅山、中山,地势复杂,土壤贫瘠,海拔701-2038米,约占37%。汉中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降水充沛,多年平均700-1700mm,南部米仓山最丰,为陕西之冠。汉江是汉中的“母亲河”,也是长江最大支流,其发源于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汉中是动植物的天堂,森林覆盖率达58.2%,林地面积居陕西之首。森林蓄积量超过全省五分之一,自然保护区占到全省四分之一。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汉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是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秦岭四宝”,也称其为“汉中四宝”,这是“中华聚宝盆”的生态注脚,也是汉中生态环境优越的最佳见证。全球野生朱鹮唯汉中独有,为汉中“市鸟”。汉中的市花是“汉莲”,汉中的市树是“汉桂”,汉莲和汉桂皆为汉中独有。在地球同一纬度,汉中最美,山川错落,大地披绿,江河清澈,城乡恬淡,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俨然像是一个“大花园”、“大氧吧”。特别是春秋时节,汉中更是鲜花的海洋,色彩的世界。处处有景,季季有节。油菜花节、梨花节、茶叶节、樱桃节,让人目不暇接,放目触景,移身于景,醉情于景。

  秦巴最美是汉中。随着岁月增添,我与汉中更密切、更亲近,越来越多地感受汉中之美。迄今为止,我已经去过了汉中不少地方,但有更多更美丽的地方我还没有来得及去。比方说,汉中有12个自然保护区,我只去过其中的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自然保护区、桑园自然保护区,还有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摩天岭自然保护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宝峰山自然保护区、龙池自然保护区、马家山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保护区,以及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去过。再比如,汉中有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我只去过石门水利风景区,还有红寺湖水利风景区和南沙湖水利风景区还没有来得及去。再比方说森林公园,汉中总共有6个,目前我只去过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4个森林公园我连名字都说不上来。另外,汉中还有许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只记得一小部分,比如洋县黑米、镇巴腊肉、汉中仙毫等。汉中的特色饮食,我倒是记得一些,汉中面皮、浆水面、菜豆腐、红豆腐、黄酒、腊肉、罐罐茶、牛肉干。至于汉中民风民俗,比如陕南民歌,汉调二簧,知道也听过,觉得悦耳动听,但我输于文字记述的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年开始,我有幸来到省林业厅工作。林业是建造美丽的事业,增加生态财富,美化发展环境,净化人类心灵。林业人具有更强烈的爱美之心。陕西是全国的林业大省,汉中是全省的林业大市。陕西林业大有可为,汉中林业大有可为。自然而自然,从今往后,我将有更多机会走进汉中、亲近汉中,深度饱览汉中山水,领略汉中人文,品味汉中饮食,感受秦巴最美。也许,今天我还无法向大家详尽完整描述汉中之美。汉中有“秦巴天府”之称。我相信,未来一个时期,汉中人将用诸葛亮的超人智慧,蔡伦的博学精明,张骞的宽阔视野,以及赵子龙的无畏勇气、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创建出一个更加优美与和谐的人文汉中、生态汉中、最美汉中。相信到那时,我将会用神来之笔,向大家精彩奉献“升级版”的秦巴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