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4)——“商品价值”必须正本清源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先验
有关商品价值的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三个:一是商品价值是“实体”的范畴还是“关系”的范畴?二是,商品价值如果是“实体”,则这个“实体”的“创造”与哪些因素有关?商品价值如果是“关系”,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物的关系,或者是物与物的关系?三是如果商品价值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话,那么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方面的内容。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商品价值理论以及有关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的旷日持久的争论。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对商品价值的本质和定义又是一个分歧极大的没有获得共识的问题。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认识是五彩缤纷的:有哲学的、人文的、伦理的、美学的、经济的……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本文依照恩格斯的说法,“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选3,345]将讨论的问题限定在只与劳动价值论有关的商品价值上,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价值,这一点要特别加以强调。
有人从哲学的高度出发来讨论商品价值问题,认为,“价值”概念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商品价值的含义应当是指商品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商品有没有价值,价值是大是小,均以它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为转移。本文目的不在于评论这种认识,只是想指出,哲学的价值范畴比经济学的商品价值范畴要广泛得多,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前者是来自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一种理论抽象;后者仅仅是来自商品交换这一具体领域的理论抽象。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殊的范畴,它只是“价值”范畴总体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当然,既然谈价值,也是要首先谈一谈商品价值和价值一般含义的关系。
通常认为,哲学意义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关系或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或用途(有用性),即所谓的人与物的关系。因此物的价值是物对人的有用性,只有在物对人的关系中才存在,离开了对人的关系就不存在了。哲学价值的原义在经济学中就是指经济事物的价值,表现为该事物对主体的“有用性”这种内涵,也是表现为所谓的人与物的关系。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就已认识到经济事物对主体的价值(“有用性”)有两种表现:一是经济事物对主体直接使用意义上的“有用性”,这是作为消费品直接使用该物的固有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二是经济事物对主体间接使用意义上的“有用性”,这是使用该事物作为商品以交换它物的“有用性”,表现为该事物的交换价值(又简称为商品价值)。所以,商品和消费品虽然可以是同一种物品,但对于其所有者而言,则是具有可交换性或可消费性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特性的物品。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只是经济事物的两种价值表现中的一种,其内涵是比较狭窄的,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可是在已有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人们常常将所讨论的问题越出了商品价值的特殊的有限范围,把它扩大为讨论劳动与一般意义(哲学意义)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争论不能取得共识就是必然的了。
商品价值并不是指物品直接满足主体需要的这种单一的客体与单一的主体的关系(因为直接满足主体需要的叫做消费品而不是叫做商品)。商品价值只是表现人们拥有某物因而具有的换取其他商品的能力,是一种反映交换关系的经济学量。要注意的是,世俗所说的商品交换并不是指不同商品之间自己跑到市场上去进行的交换,而是指两个不同商品所有者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因此,虽然商品价值按原义是指商品这个客体能够满足商品所有者这个主体用于交换其它商品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也是表现人与物的关系,但是,它又是怎样从原来的反映人与物的单一关系,转化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复杂关系呢?即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这里的关键在于,正是因为商品这个客体价值是指通过交换来间接满足主体需求的一种关系(但要能直接满足另一交换主体的需求),因而就与交换的双方主体都有关系,从而使客体价值由单一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转变为单一客体与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存在着四种交叉关系),最后才转化为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所有者所握有的商品的交换能力(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按照劳动价值论,把商品价值看作是一个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范畴是正确的。因为交换涉及双方的利益关系,这样一来,一个商品它表现有多大的交换价值(即商品价值),就要得到需求方的认可。也就是商品价值是一个包含供给和需求在内的综合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单方面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内的静止的先验的概念。它只存在于商品交换之中,离开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就谈不上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类似于力学中的力的概念,离开了物体的相互作用,力就不存在了。同样的,离开了商品交换,商品价值也就不存在了。至于商品价值如何衡量或表现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详细探讨请阅我的新浪博文《劳动价值论的“商品价值”必须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