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行之八:国内普通高校如何直面国际化?
刘建江(2012-6-13)
昨日重庆大学副校长率团到密歇根大学招人,这是重庆大学美国招揽人才的一站。这进一步促使了我对高校国际化的兴趣。
密歇根大学无疑是国际化大学的代表之一,校长号称要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培养世界领袖”。密歇根大学有19个学院及研究生院、26个图书馆、400多门课程、1000多个各类学生团体、100多个体育队和来自美国50个州和世界120多个国家的3.86万名学生。单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包括了访问学者)就可能超过600人,加上家属,超过1000人还算是保守的估计。
目前我们国内高校的国际化也在不断推进过程中,985、211无疑是走在前列的。现在我想,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决定速度与可持续的动力可能取决于:理念、制度、资金,而其基础就是人才。而理念中,不可缺少国际化元素。地方高校要跨入一流行列,没有国际化理念,恐怕是很难完成的事情,并将影响其竞争力的可持续增长。
而国际化的理念,首先是学校管理者最好需要具有这个国际化的经历、经验。校长与院长们,暂时还不是教授们,是决定国内某一高校发展方向与速度的人。他们需要了解国外先进人才培养的理论、方式、方法,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的运行体制与机制。他们的硬件与软件如何?差距在哪里?
少了这种亲身的经历,我们哪怕是设计的校园的硬件都是远远跟不上的。例如,美国著名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几乎可以做到课后的午餐,师生可以共进午餐,而且就在商学院大楼之内。也就是说,这栋楼应该有象国内大中型城市咖啡厅一样的功能。
但是,我们国内有几个高校从硬件方面来考虑了这个问题?美国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一楼或地下层的设置、设施,其豪华与便利远超过办公室。他们设置了舒适的茶椅,有饮食的安排与服务。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一楼是宽敞的大厅,我在想,在长沙,米萝咖啡的装修级别也不过如此吧?因为这里更明亮更宽松。我们国内学校内,10年不到的新校园,有几个教学楼有如此的设计?烟倉在哪儿?哪里可以做厨房?我们自己的办公楼一楼一个宽敞的大厅,中午做教工食堂之用,可惜连电源的设计,都没有安排。这应该是国内一般大学的普遍形态,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的校园,有好几个吧,应该都差不多。私底下想,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师,估计也不是什么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
其实,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都高度重视校领导的国际化理念培养问题。有专门的针对校长们的短期(3个月)的访学项目。有不少内地高校的校长们申报或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支持,而且教育部也比较支持。但因为国内校长们的行政事务通常比较繁忙,而且行政政治化的色彩与意识也相对较为浓厚,难免影响了部分校长们短期内脱离岗位的积极性。而名牌大学的校长们,大多已经有海外学习经历或直接在海外获得了博士学位,感觉又迫切性不太大。
密歇根大学每年都办了这个校长们研修的短期项目,时间为两周,叫“中国-美国密歇根大学研讨班”,都是国内的一些名校的校长、副校长们,内地的一般院校的校长、副校长们参加的少。
另外就是一些针对校长与院长们的短期考察项目,时间大致2周左右,组成一个什么团,到国外名校去考察考察,基本上会考察6-10所大学。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不知道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否足够?没有经历,没有发言权。
其次是制度安排的国际化。既然要吸引国际化人才,就得有国际化的薪酬设计,评价体系,职称与位置的安排。国内不少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乃至西南财经大学,招聘海外人才时,都有这么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就是你前3年或前5年,我给你的报酬是按国外同级别标准的,但3或5年之后,要按当初签订的合同、基本符合国外标准的合同来考核你,达到要求就继续给你这个待遇。
我想,从经济原理来分析,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州外学生学费,本科生是4.5万美金一年,光学费四年就要18万美元,按生活费每月1000美元计算,加上交通费,4年也得4.8万美元。四年本科,算起来近25万美元,人民币150万。而我们国内一般高校商学院的学费,基本是5000元左右,估计4年下来,10万应该是差不多了。
了解几个在密大读博士的学生,其实他们基本上呆在实验室,很辛苦。这就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的差距吧,虽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用汇率折算法来比较。
制度安排的另一项有效措施就是湖南大学等211、985高校普遍推行的制度。其做法就是规定某某年出生之后的教师们,要想上教授职称,必须有国外留学一年的经历。前几年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较为温柔的做法是:要求英语过WSK或雅思得多少分。一些高校则开始做原则上的规定,要求XX年之后出生的教师,上教授需要博士学位,原则上需要海外留学一年的经历。
当决策者们还没有达到要求,或对他们有一定约束,或存在一定认识差距之后,原则上三个字就可能要很长时间内才能去掉了。这也许是表面上漂亮的国际化制度。
所以很多非211、985高校,甚至部分211高校,还是停留在国家出国留学基金项目基础上,基本上由教师自发去争取这个项目。加之不少高校规定,若有行政职务的管理者,停职一年参与这个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项目,将进行停职,再考虑机会成本问题,导致国内一般普通高校管理者或者说行政资源把握者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将制约这些高校的国际化步伐。
鉴于自我人才培养的固有缺陷及增长速度问题,许多高校选择了在海外直接聘任人才。以经管学科为例,每年的留美经济学会,是各大财经院校争夺人才的重要舞台。不过,这基本上属于首批985高校的平台,一般本科院校的距离还很遥远。
2012年“中国-美国密歇根大学研讨班”在密歇根大学举办
5月14日,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中国—美国密歇根大学研讨班”如期于密歇根大学举办。国内来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大学校长、副校长及教育部直属司、人事司、国际司等部门官员将在密大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研修。
研修班第一天,密歇根大学校长科曼博士、教务长汉隆博士及密大项目执行单位—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库克博士分别以“校长的职责及战略优先发展策略”、“教务长的职责及战略优先发展策略”及“美国高等教育概览及密歇根大学”为题作了报告,围绕分权化管理、校长最关注的问题、院长的评估等问题与中国大学领导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当晚,密大召开盛大宴会欢迎中国高校领导一行,来自密歇根大学各院系院长、系主任以及经济界代表约100人出席了晚宴。
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陈维嘉参赞参加了研讨班第一天活动并出席晚宴,她感谢科曼博士、汉隆博士给予研讨班的支持,表示今后会继续加强与密大的交流与合作。此前,陈维嘉参赞专程访问了密歇根大学,会晤了密大常务副校长兰斯特•孟茨、校长特别助理及库克博士,就该研讨班日程安排等事宜进行了会谈并协助落实在芝加哥期间的活动安排。
教育组领事李长华、万枞参加上述活动。
|
一、重庆大学
2010年迈出重要一步。
海外推广重庆大学 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重庆大学首次海外人才招聘工作顺利实施
2010-06-23 15:59:32作者:龙庆会责任编辑:周弢
为早日把重庆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已列为重庆大学的重要工作议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安排,近日,张四平常务副校长率资环学院彭向和书记、化工学院张胜涛院长、土木学院李英民副院长、计算机学院何中市副院长、国际学院龙庆会等赴日本、韩国开展重庆大学首次海外人才招聘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其他高校情况呢?经济管理方面,我听了很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在校长谈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带领下,国际化步伐比较地快,其门下好几个帮会的掌门人直接由海归担当。
二、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化
1、校长与副校长均有海外访学或留学背景
谈敏,男,汉族,1949年9月生,上海市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经济学博士。
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
1974年9月至1977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7年8月至1980年8月在安徽马鞍山锻压设备厂任组织科干事。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起,历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校长。1989年10月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自1980年攻读上海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起,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出版多种学术著作,其中与胡寄窗教授合著的《中国财政思想史》荣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专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还主编和撰写了多部著作,并在《经济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副校长:
丛树海男,汉族,1957年8月生,山东威海人,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士,财政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外进修:
1995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访问进修;
2000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200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进修;
1995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访问进修;
2000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200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进修;
副校长:孙铮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会计学)博士。
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成员,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资深注册会计师、荣誉会员(FCP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教授,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在《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Accounting Horizons》、《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等境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
2008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学习大学管理。1999年在美国芝加哥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全球培训中心(Professional Training Center of Authur Anderson)工作学习。1997年至1998年作为Research Scholar在美国康涅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UTC)财务领导发展总部实习。1996年曾在英国Warwick University交流学习(英国国会资助项目)。
副校长:王洪卫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不动产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
房地产经济,投资经济
主要学术兼职和荣誉:
世界华人房地产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委员
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曙光计划青年学者
第13届亚洲房地产学会主席
上海基本建设优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代表成果: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社会应用课题18项,其中,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住房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上海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研究》获二等奖,出版专著《不动产金融论》、《中国住房金融资金筹集机制研究》等三部。主编《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营销》等教材六本,其中《房地产经济学》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海外进修:
2000年8月~2001年1月,美国国际管理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
副校长:周仲飞
周仲飞,男,1963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至1996年11月,在南开大学法学系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1996年11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攻读法学博士,2000年9月获伦敦大学法学博士。此后,又在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担任Sir John Lubbock基金研究员。2001年10月回国,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历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院长、校长助理。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多年来从事金融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外出版的代表作有Chinese Banking Law and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年3月出版);Financial Crisis in the 1990s:A Global Perspective (合作主编,伦敦比较法和国际法研究所2002年1月出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合作主编,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年10月出版);《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回国后,承担或参与承担了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香港特区政府、司法部、上海曙光计划多个关于中国金融法制项目。
2002年被评为上海曙光学者,担任上海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
2、学院相关领导
学院领导基本上有海外进修或留学背景,最为突出的是:
最后学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1987
岗位职称:教授、博导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公共职务: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经济理论、数理经济、机制设计、转型经济
教学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数理
经济学
办公室:上海市武川路111号经济学院楼608
电话:86-021-65904909
通讯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邮编:200433
--
--------------------------------------------------------------------------------
田国强,男,1956年生,湖北省公安县人。1982年获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起在美国德州A&M大学任教,现为该大学终身任期正教授。自2004年起担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为载体,以"打造一流师资、加强学术研究、全方位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为核心内容,启动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项资金的支持。"经济学创新平台"被列入国家首批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田国强是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及其国家特聘专家。目前还担任着国际英文学术期刊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共同主编、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的主编,中文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经济学报》等的编委,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现有近百篇英文论文在包括国际一流期刊经济学和数学学术期刊上发表,有9篇论文在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在对1990-2000年全球最著名的1000名经济学家排名中,田国强教授按照论文数量排名第185位,按照论文页数排名第220位,按照论文被引用次数排行第504位,总体排名第282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4位。2006年被《华尔街电讯》列为中国大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2)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艾春荣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管理学院院长
艾春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199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访问教授,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我校赴美参加2012年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海外优秀人才
2012年1月5日至8日,由我校人力资源处和国际处组织协调,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参加,张新民副校长为团长的2012年度海外优秀人才招聘团,赴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社会科学协会(ASSA)暨美国经济学会(AEA)年会的招聘活动。
此次招聘,各学院首先在众多应聘者中进行简历筛选、资格审查和通讯沟通等各种方式进行严格初选,然后在美共面试国外留学人才、外籍博士毕业生等近70人。这些应聘者就读的学校多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并且不少人已在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已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应聘者高度认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的强劲发展态势,表示出到经贸大工作的较高意愿。
张新民副校长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招待会上做招聘演讲1月7日晚,招聘团出席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招待会。张新民副校长在会上做招聘演讲,他以幽默、精炼和激情的语言介绍了我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及我校近年学科建设取得了斐然成绩。我校近年在全国高校中的学科实力、声誉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张新民副校长强调,国际化办学特色使经贸大成为是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挥作用的理想平台,而学校因回国优秀人才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潜力,回国优秀人才和学校的双赢格局是共同的愿望也是现实。
四、西南财经大学
2011年1月5日至9日,西南财大副校长边慧敏率代表团参加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海外博士,并出访多所美国和加拿大名校,各项活动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的美国经济学会盛况空前,40余所国内名校前来参会,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留美经济学会举行的专门会议上,边慧敏副校长代表学校发言,向在场的留美博士介绍了我校近年的发展,以及学校超常规引进全球优秀人才的措施和成效,引起强烈反响,有志前来西南财大任教的海外博士人数超过往年。西南财大各院(中心)在年会上集中面试了100多人次的海外博士,这些博士的专业结构与学术水平较往年更趋合理。由于西南财大的良好声誉,大多数应聘人员都对前来西南财大任教表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参会期间,边副校长一行还会见了美国一些高校的知名教授和经济学家,邀请他们访问西南财大进行深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并磋商确定了相关细节。
在参加年会前后,西南财大代表团还出访了多所美国和加拿大名校。多伦多大学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大学,该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更是蜚声世界。边副校长与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和国际项目负责人就西南财大干部培训、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一系列共识。在波斯顿东北大学,西南财大代表团与该校专业学院院长以及外事负责人就学生交流达成协议。在科罗拉多学院这所长期坚持通识教育的著名文理学院,西南财大代表团与该院院长、美国俄亥俄州前州长与驻印大使克里斯提,学院副院长及相关职能负责人举行了多次会谈,就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话题进行了交流,并就学生交换的可能性进行了商讨。在斯坦福大学,我校代表团访问了经济系,与在该系任教的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进行了话题广泛的交流。
|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是我国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高校提高办学水平、走向世界一流的标准和目标。那么,地方性大学如何走好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