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较深入的变革,其中,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将原属于国家部委管理的一些高等院校通过共建、调整、合并、划转等方式陆续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形成了目前我国两大基本类型的高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其中,地方院校包含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种基本类型。2009年,我国直属教育部和其它部委的高校为105所,地方本科院校为985所,高职高专为1215所,地方高校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的比重为95.4%[]部属院校是属于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代表着我国精英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而地方院校属于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代表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在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高专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强调技能实用性,而地方本科院校则是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应用性、创新性。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地方本科院校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那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又该如何来进行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呢?本文试图以此来展开分析。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显著特点,它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我国教育部在其发布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中特别指出:国家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引导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要。可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就是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培养相应的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来说,当然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这种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又具有什么内在特征呢?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去企事业和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基层工作,不过,由于事业、政府部门等单位有严格的编制限制,因此,他们大部分还是直接去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线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性质往往是属于组织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这些毕业生一方面要直接面对复杂的市场微观环境;另一方面要能高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贯彻组织的战略意图。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执行力,能持续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他们在大学时接受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和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FQ融合发展的培养

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它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同时后天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它的发展。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进行各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积累,当知识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发生质变,积累在头脑中的知识就会通过整合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智商不断得到开拓。智商不断扩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引导链式创新,而且转化程度越高,行为主体创新能力就越强。[]可见,较高的智商能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工作中,往往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一般总能够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率的工作思路,能够从整体上立足于工作环境,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智商主要有助于处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情商则有助于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应对,以及对人生乐观的程度和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直接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市场经济之中,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适应、坚持,受得了委屈;能够与他人沟通合作,整合资源,等等。因而,对情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较高的情商,还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张煦春的研究表明,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智商有关,更与情商有关,情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人的创造力中具有很强的驱动功能。[]

可见,智商和情商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企业一线工作中处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能力保证。但是,它们不能为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创造性提供持续的动力,而财商在塑造这种动力方面却具有很好的效果。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或财富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一般人进行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的更好,因此,追求财富就成为一般人工作的强大动力,这对工作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而财富的有效获取离不开财商的支撑,对他们来说,较高的财商,一则能树立强大的财富意识,以该意识来驱动和引导自己的工作;二则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较强的理财能力,严格进行个人成本——收益核算,有利于积累财富和利用财富;三则通过对财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来制定自我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自我财富和组织财富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所培养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内在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的特征,即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的符合经济社会一线战场需要的、多元智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方案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成立一个由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的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部门,由该部门组织力量来进行广泛的校内外的相关调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对经管类学生的客观要求,来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计划或方案。该方案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该方案的构建关键是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涉及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校内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需要用系统的眼光来审视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系统谋划,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以及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动态平衡。

2.开放性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坚持开放的理念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坚持开放的原则,才能建立起校内外之间通畅的信息、知识、思想、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流通渠道,这样一方面能持续地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来壮大自己;另一方面能充分接受高校之间的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竞争的作用下来激发专业建设乃至学校发展的潜力。

3.比较优势原则

现在各高校都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强化对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对人才要求日益苛刻的趋势下,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获得有效发展,就首先要能够结合自己的行业背景和现有资源,来找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起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特色专业。而且,比较优势的确立,是以后竞争优势确立的基础。

四、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以建设目标为引导,以培养方案为指导,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结合行业背景和自己学校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能使学生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促进学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协调发展,以及多元智能的融合发展。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课程系统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智商模块,即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智商的课程群;情商模块,即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情商的课程群;财商模块,即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财商的课程群;综合模块,即是综合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类的课程群。比如长沙理工大学要建设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则在智商模块方面,需要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等理论性课程群,以塑造学生较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情商模块方面,需要开设社会心理学、社交口才、艺术鉴赏、商务谈判、沟通训练等课程群,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审美、情绪控制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在财商模块,需要开设理财学、证劵投资、财富人生等方面的课程群,以提高学生的财富意识和对财富运行规律的把握能力;在综合模块,需要开设一系列的实践类课程群,如经济学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国际工程招投标实习、国际结算实习、进出口商品报关实习、市场调查和拓展、国际商务谈判实验、股票投资模拟训练和实践、毕业实习等等,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种实践环节,特别是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线,提高自己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与各行业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见证财富的创造和运行,切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智商、情商和财商等多元智能。

2.师资队伍塑造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根据课程体系的构成,需要塑造相应的师资队伍,来承担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师资队伍需要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与专业特色的培育和发展相匹配。首先,在师资的选配上,一方面在学历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称构成等结构方面需要保持大致的合理性,要保证师资队伍中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群体,该群体不仅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要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创造的激情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对于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要的重要人才,要不拘一格,大胆聘用,如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就需要聘用一批具有深厚国际贸易实战经验的策划和管理人才来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其次,在师资队伍的后续提升方面,要与相关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这些机构中的高水平人才来学校讲学、交流或兼职,同时也定期或不定期派遣教师去这些机构进行学习、交流,进而建立起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及时完善教学内容

经济事物每天都在变化,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因此,有了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还远不够。这还需要组织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市场和兄弟院校进行充分调查,及时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校内的实际情况,对特色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新教材的编写,把经济社会变化了的重要情况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到新教材中,并定期进行再调查和再修改,从而及时完善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知识。如长沙理工大学在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组织了教师编写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并每2年修改一次,同时也在组织力量在编写《微观经济学》、《国际服务贸易》等教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4.优化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辅助性支持,为此,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变革教学管理,改变传统的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对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辅助性的支持。针对特色专业建设来优化教学管理,这需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学校对特色专业建设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自主权;二是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配置上要给予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支持,如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电子商务、创新和创业实验室等。

5.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校内资源十分有限,为此,需要坚持开放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外的教学资源,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应。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多个长期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二是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讲课,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交流;三是与相关企业、其它高校特别国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确立联合培养模式;四是争取社会赞助,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等等。

五、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监控和评价

为了保证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长期有效性,首先就要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运行过程进行监控。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内外的情况必然会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运行过程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而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运行能够与建设计划保持动态适应。为此,一方面,从特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到执行部门、具体实践环节(课堂、实习和工作单位等),要建立通畅的信息流通和传递机制,使得特色专业建设中的计划执行、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社会反应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能及时地在各部门和各环节之间传递,从而及时修正特色专业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另一方面,特色专业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定期地向社会公布专业建设情况,以便利于考生报考和社会督促学校努力提高特色专业办学水平。

其次,要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的符合经济社会一线战场需要的、多元智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就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尽可能量化,能突出评价学生智商、情商和财商的高低。通过对特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进行评价,来考察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由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此,在构建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时,很有必要吸纳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组织参加,以便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

 

   



[]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 参见李金奇.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N].光明日报,2009218,第011.

[] 参见李俊龙,林江辉.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04):59-61.;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9-332.

[] 参见Seungkwon Jang,et al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cess innovation: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path in Samsung SDI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Vol.6,No.5,2002:479-485.S.Tamer Cavusgil,Roger J.Calantone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J].Journal of Bus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Vol.18,No.1,2003:6-21.

[] 参见丹尼尔·戈尔曼(美).情感智商(EQ)[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

[] 参见张煦春.情商与创造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