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入浅出解说财务理念的佳作
解读推荐《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这是一部关于财务知识有趣的书,为什么说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细细品读,爵嚼财务理念,帮助你理财的同时,去创造人生的价值!
梳理分享一下书中财务观点,供网友参考:
1+1等于几?
财务回答:你想让它等于几?
整个中国都在做假账?
你也是一个负资产吗?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或者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里所说的利和利益,都指好处,如果翻译成财务词汇,最接近的就是利润。如果所有财务人员都阻止不了假账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并且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财务本身可能就是虚假的。财务报表从本质上说是真实的谎言。
商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财务是商业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重性。商业决策根据的是个人经验加数据,财务也无法例外。毕竟,财务是由人来做。
有人说,这世界上的谎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谎言;第二类是专业的谎言;第三类是统计后的数据。财务报告提供的就是些统计后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现实,而是像哲学家所说的洞中的影子,它们最多只是对现实的反映。为什么财务报表总被认为是假的?利润真的存在吗?财务真是现实中真实的谎言吗?如何识别虚假财务信息?
很多被奉为真理的概念、原则都似乎不再真实可信。为什么财务报告总被认为是虚假的?为什么企业财务的各种丑闻总是层出不穷?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真的存在临界点吗?如果存在,这临界点又隐藏在何处?甚至当我试图追溯到财务的本源时也不时迷失方向,我甚至怀疑财务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我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财务吗?据说中国有2000万财务从业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没有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吗?这条路最终会通向何处?
音乐是语言,财务也是语言。语言使人类的沟通成为可能。而沟通是合作的关键。传说罗马帝国并不是由于兵力缺乏而被灭亡的。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它的疆域扩张得太大,而疆域内的人民所说的语言又都不相同,导致它无法再以一个有凝聚力的模式进行运作。
财务不招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语言的晦涩难懂。财务里有很多专业词汇,让人望而生畏。有人专门编过财务词汇的词典,成千上万的词条,就像GRE词汇一样,很多是日常生活中永远见不到的。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些拗口的专业名词纯粹是为了保护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而有意设计的。
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比那些挣扎于财务问题的人在这个方面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如果你想致富并保住你的财富,财务知识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财务语言即文字和数字的理解。
从企业管理和投资的角度来说,财务都应该是简单的。简单才能实用。如果你觉得复杂,一定是你把它想复杂了。你之所以会把它想复杂,是因为你没有想通那些最基本的概念。
信佛的人说,是真佛说家常话,佛理就在家常话中。财务的智慧从财务语言的基本概念开始。财务的所有词汇,其实归纳起来只有七八个基本概念:
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权益(equity)、收入(revenue)、成本(cost)、利润(profit),以及金钱的时间价值(timevalue)。
而这些概念想通了就只剩下两个概念:一是资产;二是时间价值。
对于财务报告来说,资产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负债是资产的对立面,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净资产,收入是使净资产增加的东西,费用是使净资产减少的东西,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商业管理的本质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资产的管理。
对于投资融资来说,其核心是时间价值,就是说时间是有价值的,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时间价值使传统的记账会计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务管理。时间价值的背后是机会成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价值是一切财富神话的秘诀。
整个财务的语言体系就是建立在资产和时间价值这两个简单的概念之上,如同道家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CNN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 Youarewhatyouknow. (你知道什么你就是什么)。财务的概念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能像基督徒对待《圣经》条文那样( 语言变成血肉,留在了我们体内。)对待财务概念,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枯燥的财务也有美丽生动的地方。
正确掌握财务语言,想通这些基本概念,是通向财务世界和财务智慧的第一步。
1992年,中国官方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力。到了2000年,资产的定义被修改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规定:企业持有的各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或者持有的虽然符合资产定义,但不可计量的各项资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这种规定相当绕口,似乎是在说废话。不过,2000年的新定义更靠近了西方通用的资产定义。
1992年的资产定义没有考虑到那些资源是否能够为未来带来什么好处,只要是企业拥有的资源都算资产。卖不出去的过时产品,在风雨中长期搁置的机器设备,还有永远都可能收不回来的三角债,都属于资产。
2000年前,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允许国有企业把还没有处理的财产损失和长期待摊费用等仍然作为资产挂在资产账上,像已经收不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已经无法销售的存货或者那些太过落后早该淘汰的设备等,这些劣质资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未来的利益,实质上都应该算是费用,用来减除利润的。但是,当时政府考虑到为了不使多数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出现账目上的更大亏损,另外也考虑到一旦减少了利润,国家将很难承受得住巨额的税收损失,因此,政府人为地改变了游戏规则。等到经济状况好转后,政府就开始注重实质重于形式了。这应该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特色,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把整个中国的财务报告都看成是虚假的了。当时,在中国的所有外企都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另编一套自己看得懂的报表。
负资产就是你买的房子的房价下跌,跌到已经低于你向银行贷款的数额了。1999年买的房子,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关系,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从1997年的高峰已经下跌了差不多4成,听从特区政府的话购置了房产,因为大大小小的官员出来说,楼价已经到了谷底,小市民可以置业了。
波及全球的这次经济危机的起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导致了大量负资产的出现。20世纪初的时候,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美国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价涨速很快,把已经做了按揭贷款的房子以更高的价格再抵押再贷款成了暴富的一种最快的手段。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时,房价暴跌,资不抵债,就形成了大量负资产。这种现象我想不会就此绝迹,负资产一族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迟早也会出现。
财产跟资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财产可以变成资产,也可以变成负债。比如说,一套房子可能是一项资产,也可能是负债,看你怎么管理它。如果房子使钱流进你的口袋,带来经济利益,那是资产;如果为了这套房子,钱从口袋里流出去,而且只是单向地流出,它就变成了你的负债。
如果你理解了资产的真正意义,你会明白为什么过去在农村里,农民认为生儿子是资产,生女儿是负债;在养鸡场母鸡是资产,而公鸡算是负债;以及在商业银行里,存款是负债,贷款才是资产。
资产的种类很多,有长期、短期之分,有固定、流动之分,也有有形、无形之分,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类资产,都有一个逃不掉的宿命 就是折旧。
折旧是资产被利用的代价,折旧年限是资产的使用寿命。流动资产或者短期资产,比如应收账款和库存等一般不说折旧,不是因为不折旧,而是因为这些短命的资产其折旧速度太快,都在一年之内,以至于财务来不及将它们折旧就已经在报表上以费用的形式一次性处理了。
财务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商业活动的持续经营。所谓持续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假定所有公司的寿命都会比你我长,尽管这并不是事实,因为统计学的结论已经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在40~50年之间,并且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短。但是为了运用简便,财务的理论,或者说潜在的期望,假定所有企业都不会关门,都会无限期存在的。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企业就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资产实现预期收益。因此,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企业的现有资产都将变成一钱不值的废物,区别无非就是有的时间长些,有的时间短些。
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主人公的爱情正在以加速折旧的方式贬值,其象征就是阿美爱吃但又无法保鲜的凤梨罐头。折旧年限有时也是个充满人为判断和预测的陷阱。同样的设备,保养的程度不同实际使用寿命也就不一样,这时,折旧的年限就有可能不同。
曹雪芹这样描写人生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也正是折旧的结局。折旧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如同三伏天的雪糕一样,资产随着时间消融。
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折旧吗?有,那就是唯一的例外 土地。说到土地,时间就不再是衡量的工具。土地在财务上是唯一永不计提折旧的资产,因为大地母亲的寿命远远超过渺小的人类。因此,曹雪芹的话很有道理,只要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滚滚红尘的最终折旧结果一定是 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 。
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
毛泽东一生对于财务工作的论述极少,查来查去只找到了一句话。毛泽东说: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一无所有就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以及更虚无的不可辨认的商誉;企业的客户资料,客户关系,销售渠道,甚至微妙的政府关系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闾丘露薇在书中说到自己的负资产时带着感性,她说: 但是,当我走进自己亲手设计的这个家的时候,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家和房子有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房子可以不是资产,而家是。家是无形资产。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就是经营好自己的未来。
品牌是典型的无形资产。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价值,或叫品牌权益。品牌权益是品牌的资产(增值)减去负债(贬值)后的净值。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如可口可乐,其品牌价值据估计超过360亿美元。
海尔公司的张瑞敏说:我认为所有的资产都应是负债,只有品牌才是真正的资产。你说你现在的厂房、固定资产、生产线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你没有品牌。你今天给人家贴牌,明天人家会找到更便宜的,你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负债。
中国的企业现在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有位民营企业家说:过去我们靠节约、靠削减成本赚钱,现在我们靠花钱、靠投资自己的品牌赚钱。
品牌使用费是品牌的收入。无形资产还包括知识产权。
戴明博士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质量的量化问题,以倡导全面质量革命。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说,企业的管理问题只有3%是可以衡量的,97%是无形的,无法用数字来准确统计。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吉姆·柯林斯带领他的研究小组,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寻找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
财务的基本原则要求客观、要求保守、要求一致,企业自主开发或形成的无形资产,吸引顾客的产品品牌和越来越有价值的商誉一般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无法用准确的数字衡量。
对于拥有优质无形资产的企业,它们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往往被人为地低估了。无形资产只有在企业成立、出售、上市、增资扩股或与人合作时,通过溢价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证监会规定,企业上市前一年末,无形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不得高于20%。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出资可以占注册资本的35%。证监会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发行前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要太大,借以维护公司资产的真实性。至于说为什么低于20%或35%就能保证其真实性,这本身就是在用准确数字表示模糊概念了。
文化也是一种无形资产。所有的无形资产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需要不断地维护。企业在管理无形资产时,要尽量申请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等法律保护形式,同时加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保密措施。
有一段话很精彩: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意思是说,有形等同于无形,有象等同于无象,所以说大象无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能够平衡虚实,可以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资产回报的最大化。
麦肯锡咨询公司喜欢诊断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麦肯锡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五大能力建设:第一是卓越的财务能力;第二是强大的运营能力;第三是出色的营销能力;第四是杰出的战略能力;第五是优秀的人才吸引和培养能力。卓越的财务能力特指透明的财务和会计制度、预算流程、财务分析、资本筹集和优化以及轻资产战略。
所谓轻资产战略,是针对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来说的。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越少,分母越小,资产的回报率自然会越高。轻资产战略是实现投资高回报的有效手段。
要实现轻资产战略,最重要的是拥有优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这是高额利润的保障。资产重组的目的并不是要一味增大资产总额,而是要拥有更多的优质资产,要提高资产的回报。
什么是优质的资产呢?优质的资产可以是创新的设计,可以是高效率的设备,可以是最经济的库存,也可以是最适量的应收账款。
企业的有形资产包括厂房、设备、应收账款、存货等等。其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年)很容易转换成现金。企业的日常管理就是管理这些流动资产。
理论上流动资产的周转都应该是很快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在所有的资产中,最难管理的是应收账款,最昂贵的则是存货。
应收账款的管理一方面是管理财务风险,防止出现客户不付款的呆账或坏账;另一方面是管理流动资金的周转,督促客户按时或者提早付款。销售周期只有在应收账款全额收回后才真正结束。
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很多,毕马威列出的多数企业常用的一项措施挺有意思的,就是利用5C标准建立标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所谓5C指客户做人的品质(character)、还债的能力(capacity)、拥有的资本(capital)、可能的抵押品(collateral)以及整个经营环境(condition)。在所有C中第一个C最重要。判断人的品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商场中,见利忘义,遇人不淑的事几乎天天发生。这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有人会利用牌桌或者高尔夫球场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高尔夫球场上,杆数都是自己数的,没有专门的监督者。我没试过,但是我猜这些办法可能会有一定道理,人在最不设防的时候本性更容易流露。
在孟加拉有一位银行家叫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肉食者鄙,在品质上穷人的信用更值得信赖。尤努斯创建了小额贷款银行,为贫穷的农夫、街上擦皮鞋的小贩提供无抵押的低息贷款,甚至乞丐也可以来做短期借款,尤努斯发放的第一笔贷款只有27美元。尤努斯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同行业里最低的。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让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信用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习惯,是广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应收账款实际上是培养客户的习惯。而好的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日常管理训练出来的。
真正好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不需要任何催收的客户关系管理。追账,无论是多么聪明有效的追账都不会给企业和客户带来额外的价值,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今天再看我当初在施乐公司的做法,我也许会把那些宝贵的年轻的人力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的管理上,而不是去一味地催讨账款。
关于中国人的信用问题,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感情,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买东西都得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
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借鸡生蛋的好办法,也是华尔街最推崇的致富工具。连 垃圾债券 都有可能换来真金白银。不过,财务杠杆尽可能不要最大化。
分清资产与负债
负债与资产是对立而统一的。
对立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如,你用信用卡透支,你的银行存款变成负数,成为负债。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关系刚好相反,同样的一笔钱,你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你的透支则是银行的资产。彼此之间存在交易往来的两家公司,一方的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就是另一方的流动负债即应付账款。
统一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本质上是表象为两面的同一枚硬币。负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产。资产的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本金外,还可以通过借贷即负债筹得。
所有的资产都有可能转化成负债。资产经营得不好,不能带来利润时,变成不良资产,就是负债。工厂的许多闲置的设备被露天放置任凭风吹雨打,已经在急剧贬值,是负债了。存货销售不出去,堆在工厂的各个角落里,也不再是资产而是负债了。应收账款是典型的资产,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时,成为坏账,就成了负资产,即负债。
在财务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由资产和负债组成的。所有事物,不是资产就是负债,或者是在弄清楚到底归属于资产还是负债的过程中。
相对于流动资产,负债有流动负债;相对于固定资产,负债有长期负债;相对于无形资产,虽然没有无形负债的说法,但是无形负债的确存在,比如一些道义或者情感上的无形义务。
资产有优劣的差别,负债也有良莠之分,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优质负债的成本即利息低,不良负债的成本即利息高。所谓高低的参照物,就是你的盈利效率。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很多情况下资金自给自足,负债相对很单纯。随着企业越做越大,负债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对于乐观的人来说,负债是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或者是轮船上的压舱石,没有压舱石的轮船在大风大浪中更容易飘摇甚至沉没。
财务杠杆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
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是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替自己赚钱。
如果借款的成本即利息率低于你经营获得的利润率,你就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赚钱了,这种情况就叫财务杠杆。这种负债就是好的负债。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方式可以摊薄一些固定资产,这种方式叫经营杠杆。这种效益就是规模效益,是企业做大的动力之一。
所有聪明的企业都在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杠杆作用。
企业的负债的比率越高,利息负担就会越重,除去利息和税负之后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高负债率能锦上添花,也能雪上加霜。如果不能按期偿还利息,企业就有破产的危险,或者遵照企业破产法请求破产保护。保护的目的是免于资产被清算,因为债权人比股东有获得赔偿的优先权。一旦真的清算,基本上给股东就留不下什么残羹剩饭了。
对于华尔街专做资本运营的金融服务公司来说,财务杠杆也是他们最推崇的致富工具。再融资、次贷、期货,以及几乎所有的金融衍生投资产品都有财务杠杆的设计在里面。财务杠杆可以帮助你以小搏大,成倍或者几十倍的获利;当然如果杠杆力的方向错了,也可以让你亏得倾家荡产。
美国的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金融公司过分利用了杠杆效用。资本的贪婪把金融杠杆工具推向极限。危机过后,去杠杆化成为必然。
借钱的两个问题
借多少?
借多久?
借钱的第一个问题是借多少,第二个问题就是借多久。对于后一问题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越久越好,最好借款期长到天荒地老无限期,别说,还真有这样的债券,债权人从一开始就没指望收回本金,只要生生不息的利息。但是,长期借债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那么,什么时候拥有长期负债,什么时候拥有短期负债呢?
几乎所有公司都说人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people are most valuableasset)。惠普的创始人帕卡德甚至提出一个定律,如果一个公司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不及员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这个公司将没有能力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那么,人力资源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由于人力资源的产出太不确定,早上起来,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今天的贡献会是多少,除了能力因素以外有时还得看当天的心情。按照财务保守原则的审慎要求,在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之间,宁可承认可能的损失而不相信可能的利益。另外,资产的前提是拥有或控制。但是在企业里,实际上企业并不真正拥有员工,控制也有限。因此,在财务意义上仍然把人力资源归属为负债而不是资产,更通俗地说就是人力成本。财务相当冷血地抹杀了你我的创造性即价值。
还有一种就是网络公司。网络公司很奇特,创建开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没有利润,没有现金,资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激情的CEO往往能够吸引到成百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些风投们看中的是网络公司里有多少软件工程师,看中的是管理层团队,看中的是人。人在风投们眼里是璞玉,不是负债,是最有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