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在上学时有过浅浅接触,最熟悉的就是《学而》章节。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名字。在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名字。《学而》一篇包括16章节,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然我最熟悉的几句还是中学课本中那一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它的解释很容易在各类书籍中找到: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与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有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而有些对此的评析也十分容易找到,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节的评价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由于孔子这些话语都是在教学中逐年积累下来的,许多话也是有特定情境的,因此有些言语的含义不见得放在哪里都特别合适,当然论语之所以能够影响国人二千年,内里许多理论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就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小时候觉得,这话指得就是“不知者为不怪”当别人冤枉了你,误会了你,不要怪别人,以我小小的脑袋,理解就到这里。
人到50的我,经过一些生活,再经过一些“学而时习之”,对此便有了几分新的感悟。
我有个朋友,自诩有才,却仕途不顺。看到周围的人开着名车,住着大房子,心里自然极度不平衡。于是便整日牢骚满腹,郁闷不已。心态不佳的他,还经常对着自己老婆发脾气,弄得家里家外乱成一团!
我想这个时候如果他能有“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一切或许就不同了。
如果真的有才,即使还未被别人认可,对才华本身没什么损失,损失的是客观能够通过你才华得到益处的人与事。
这个时候保证自己才华的有效性,为抓住机会一飞冲天做好准备才是最好的办法,有真本领谁也拿不去,是金子总归会发光,机会总归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
我想“人不知,而不愠”应该也包括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垂头丧气,不丢失斗志这层意思吧!
面对这样浮躁纷乱的社会,我们会常常面对挫败、逆境、竞争甚至疾病。这些东西让我们忧伤、失落、烦恼甚至抓狂。
我辈凡人,难免自苦,不过我明白,不能够让自己心灵平静,就更无法面对生活工作中出现问题。
于是便相信闲时读读论语,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帮助,毕竟祖辈先贤传到今天二千年的道理绝不会是虚言。
“温故而知新”,并“学而时习之”。 心已动,意高远,让我们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