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已经进入到产业第一的时代,用人更多的是从团队合作、从企业所处的时机上去考虑。家族企业接班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在特定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得到这些人才?
严介和是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作为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严介和在用人方面,有许多跟其他企业家不同的地方。
2005年 4月12日,时年48岁的严介和受邀来到西安,给西安的企业讲座。他郑重地指出,在企业的竞争中,“管理第一的时代过去了,经营第一的时代也过去了,企业家第一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产业第一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严介和主张在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中,挑选接班人不必有一定之规,“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是可以统一的。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中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80%是家族企业。国民经济增长额的60%是由这些家族企业创造的。然而,这样的家庭企业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只有15%。家族企业往往“富不过三代”,这似乎是一个魔咒。
如何打破这个魔咒?严介和以自身为例,阐述了在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中,挑选接班人,“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是可以统一的,裙带关系是可以依靠制度安排应用的。他自己的用人标准很简单,即是聪明、勤奋、人品优秀,而出身和学历并不重要。
严介和认为,高端的管理人才要依靠“选择”,因为这一类人才是很难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低端的人才则可以训练培养。“高端靠胸怀,中层靠情感,基层靠才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特质,除了要学会识人和用人之道之外,对于人才也要倍加呵护。
这些用人的理念,严介和不是讲来给别人听的,他自己的确是这样做的。
严介和的太平洋集团最初是从一个小包工队做起来了,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接受了很多政府给的重组任务。其中,重组国企纵横是严介和的得意之笔。
国企纵横那时候已经是没有人要的企业,股票从最高时的60元跌到1元多,而且已经重组了三轮,第三轮由江苏省交通厅做的重组,净资产200多亿的企业,重组一年半之后,几十亿的投入,都没能打造出造血功能,纯粹的输血已经无济于事。
那时候的政府,坚决不允许上市公司退市,于是找到严介和,请他兼任董事长。
2003年12月28号,严介和发表就职演说,表态说要花4个半月换3个总经理。大家都不能理解,但因为是省政府聘请来做企业的高手,所以当时也没人提出质疑。
严介和聘请的第一任总经理是改革派。这位总经理的特点是看“重病”下“猛药”,不管是皇亲还是国戚,面对改革都一视同仁,该撤的撤,该换的换,毫不手软。这样,企业改革没有半途而废。当第一任总经理和员工的矛盾对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使命完成了。第二任总经理粉墨登场。
第二任总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原来就在这个企业干过总经理,是一个极为温良谦恭的老同志,50多岁。白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
第二任总经理上任之后,员工都说好,说第一个总经理太坏,他们都愿意听第二任总经理的。第二任总经理良好的群众基础,让所有改革方案都顺利实现了。
当所有的改革方案都顺利实施之后,第二任总经理的使命完成了,换成了第三任70后的总经理。
掐算一下时间,正好是四个半月。严介和完成的他的诺言,效果如何呢?纵横的三次重大人事变动,收到了应有的成果:2003年纵横还亏损1.8亿元,到2004年上半年就扭亏为赢,实现利润400万元,并成功复牌上市。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的反响。
严介和自己总结了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不管事,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只管事不管人。这样的用人理论,听起来也很亲切的,更妙的是,它在衡量用人时,很正确。
管理杂志总结:严介和的三任总经理分别为改革派、稳定派和发展派。改革派烧猛火,下重药;稳定派烧文火,理制度;发展派重继承,向前看。这样的人才梯次应用,把一个必死无疑的企业从死亡线上挽救出来,不愧为做企业的高手。
在这三任总经理的任用中,严介和也贯彻了他的“高层靠培养”的理念,第二任总经理原本就出任过纵横的总经理,重新启用,也是有风险的,但严介和能用得很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在用人上的独到之处。
文章来源:单仁资讯实战商业智慧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