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烂片的幼稚叙述


国产烂片的幼稚叙述   ■仲志远
看电影其实是欣赏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几年看了不少电影,少说也有四五千部吧,每天都可能看上三四部片子,晚上就不必说了,甚至白天都有可能在欣赏某部电影,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有些片子还会特意挑出一些镜头(也不见得就是让你流口水的情色画面),翻来覆去看上数十遍,一直看到人仰马翻为止,然后再去翻书,翻累了也就睡着了。
相熟的朋友知道我有看电影的嗜好,难免会有点鄙视,觉得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太颓废了吧。当然,喜欢电影的人还是不少,有空就聊聊,论战一番,乐在其中。我多年的老同事、资深记者刘亮先生倒觉得鄙人的大放厥词不无道理,甚至还有点意思,就提议我把自己瞎掰的文字放到网上去,我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至少还可以集思广益,能够招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板砖或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就最好了。电影嘛,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既然你已经拍出来了,就不可能阻止别人出于各自的立场而发出喧嚣的议论。就像一道炒出来的菜,究竟好不好吃要看食客们的评价,并不是你说了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
国产片的名声已经很坏了,总是让人避而远之。因为是国产片,每一次仍然满怀了一点期待,总期待这一部总要比前一部好一点吧。不过,心理定势难以改变,怕看了太失望。除了非要把观众都当作是无知小儿来寓教于乐这一恶习之外,还有编剧的思维短路缺陷,表演的僵硬死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害死了一大批演员,真的都演成了假的,天下无敌的神乎其技啊),题材的乏善可陈,其实往往是源于近现代党派人物或事件的定性评价搞得是非不分了,此外,流行文化中潜含的意识形态禁忌无处不在……这一切把国产电影给完全禁锢死了,跟行尸走肉也差不多了,何况电影局还有磨刀霍霍的剪刀手,电影院都成了恋爱男女上下其手的场所了。
国产片盛行的是一种集体化叙事,这就远远不如个人化叙事那么精彩那么细腻,与欧美电影反差太大。单一的叙事线索,说起来无非是对日常生活的纯净化,这一割裂出来的影像时空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除了可以让人辨别出现实与想象的差异,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难以进入角色,看不下去。其实谁都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人,都有自己复杂的圈子或网络,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叫花子都有三个朋友嘛,人际交往正常的人就不用多说了。而且,一个事务缠身的人往往都很难专注地只做某一件事,一个完整的故事肯定会牵扯到其他人,肯定还会有其他的人事不可避免地纠缠过来,相互都可能是牵扯着的,不太可能那么纯净,其间的误会或纠葛就构成了一部电影较为完满的叙事架构。蓄意的纯净化是人为的单薄化,是国产电影给人们造成虚假感的一个源头,也使故事显得特别弱不禁风,而且让人难以相信,这样就没法寓教于乐了。
骆驼客,还行。老同事老朋友这样评价。
哦,真的吗?这片子在我手头闲置了很久了,既然你说好,那我就找时间来看一看。
最初,看电影只是我消磨时间的一个办法,简直是心灵的解脱。后来,其实也就是三五年前,我还曾想过以此谋生,花时间恶补了许多好莱坞的电影理论,又对照着看了不少好莱坞片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嘛,对一般的编剧手法当然是了然于胸的,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呢,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何况心血来潮时也搞出了一点小动作,练练笔嘛。即使是瞎掰的话,也要掰出一点道理来才站得住脚吧。
电影看多了,就看出门道来了,陈康尧咨自矜时说的:无他,惟手熟尔。鄙人认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多半是最恰当的,便于导演把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别的类型片或长或短,自然也会有一些例外)。从这一点来看,绝大部分的国产电影都煞费苦心地将片子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就让人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不是故事没有什么料,恐怕就是叙述的本事大有问题了;当然,要是谁只想借电影讲大道理的话,那么只需几分钟就已经足以谋杀一大批人了,一个小时都嫌长了。谁要是只想搞搞小儿科的东西,那中国内地的电影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幼稚的状态了。
看了一下骆驼客,很单纯也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就是骆驼客把苏俄物资偷运给陕甘宁边区的事情,只是粗粗地勾勒了一个驼队中的两三个人物,还有其他几个配角,好像还停留在乡土文学(说的具体一点,或许也可以说是西部文学)最原始朴素粗浅的层面上,单一的纵向叙事线索,有着一般电影那种八股文起承转合的陈旧老套和腔调,最典型的还是那种集体或团体的共同叙事套路,只是把民族大义上惯常的老套路缩小到了小团体的范围之内,明显缺少个人化的独特路径(要是把两小无猜的青年男女那点独处的情节再渲染渲染,说不定又有一点好戏),缺少真实可感的细节或者说细节并不完满,看完之后感觉一片模糊,集体性或者团体性的记忆总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啊。
片子总的还是比较粗犷,粗线条的勾勒,还远远不够细腻。如果就借用老套的评价方法来说,是要讲故事呢,还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不是说这电影拍得不好,而是说它还是太单薄了一点。中肯地说,就拍到这程度已经可以算是国产电影中的好片子了,尽管还是地摊上的大路货,比它更烂的多了去了,但美中不足的地方仍然很多。从编剧的方面来看,估计十有八九是一个短篇小说改编而来的吧;或许是编剧们临时凑在一起瞎编的,集体编剧的东西总是缺少个人的独特经历与情感体验,想给人留下的观感自然也不会那么深刻而难忘,更不可能意味深长。
除了一条纵向的叙事主线索之外,还牵扯着一条昭然若揭的副线,就是那点青年男女恋爱的有限情节,不是叙事含蓄,而是细节短缺,短缺得几乎没法让人遐想,还不够明朗;这样的国产片就好像是一颗孤零零的树,除了主干之外最多只有一个或两三个短小半枯的树枝,连一个像样的枝桠都没有,这样的树会好看吗?孤零零的风景会让人厌烦的,单调至极吧。所有的树要是都长成了整齐划一的小老树这个样子,你就不能说这样的树发育不良,仍然停留在它们的幼年时代,而应该是树脚下这块土壤出了问题吧。
这是毛泽东时代以降,纯道德化文艺遗留至今的表征。纯道德化,说白了就是一种禁欲的倾向。禁止人们的一切欲望,必须塑造工农兵,工农兵人物又都必须塑造成很阳光很灿烂的那种纯道德化的高大全代表,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只有惟一的不知疲倦的革命之举,所谓的三个突出就是一个最畸形的样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个时代真是可笑。不过,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想至今都还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停留在电影局的剪刀手上,这是电影叙事仍停留在幼稚时代的悲哀。
电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文学最强烈最强劲的表现,是文学的个人化倾向转而面对大众化传播时积极推进的桥头堡垒。影像时代嘛,就是如此。文字时代的诗歌散文戏剧似乎已经落伍,声音时代的广播也跌落到了边缘,影像时代的电影仍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电视不过是简装的垃圾食品。
只要你对国产电影爱之愈深,就会恨之愈切,这真是说不完的话题,推而广之,连曾经火爆一时的港片也都萎谢了,搭上了内地的投资快车也消失掉了自己的小市民情调,再推及到以新浪潮电影闻名的台片,又似乎走到了另一个自然写实的极端。华人文化圈的电影可圈可点的实在屈指可数,与大国身份匹配得极其悬殊,当然也相当寒碜,令人唏嘘不已。惭愧啊,数千年的古国文明居然敌不过好莱坞商业流水线上的一贯攻略,文化不是你政府有两个钱想推广就推广得了的吧?文化是民间个人的自发创造,政府推广的往往只是宣传而已。明白乎?(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立场,纯属个人瞎掰,欢迎板砖与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