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遍天下的孟浩然


朋友遍天下的孟浩然

 

魏平柱

 

 

    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和孟浩然诗中考察,孟浩然与之交往的人,大约有二百六十余位。这些人上至宰辅,下至百姓。一介布衣,能在家乡结交几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就很不容易,更何况他居然还能与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僎、大理评事河东裴总、华阴太守荥阳郑倩之、太守河东独孤册等人结成忘形之交。这对朝端乏亲故的孟浩然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他是如何从乡野走向世界的呢?除了诗赋颇工之外,善交朋友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在《家园卧疾毕太祝见寻》诗中也说自己平生重交结

                    (一)通家之好,乡友乡情

    青少年时期,孟浩然在家乡除与兄弟一道为学、读书以外,就能广交朋友。结为通家之好的是张悌。张悌,字子容。曾经隐居白鹤岩,与孟家庄园相邻。故址在今习家池附近的白鹤山。又曾同孟浩然一起隐居鹿门山。先天二年(712)应进士举,孟浩然有诗为之送行。登进士第后,初任晋陵县尉。孟浩然时常怀念这位平生好远从政的乡友,并作诗寄之,向他诉说自己的苦衷。后来,张子容被贬为乐城尉,孟浩然曾于开元十九年(731)岁终,造访了这位远在海滨的乡友,并在其家度岁。二人诗酒唱和,颇为融洽。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其过从之密,由此可知。张子容宦海浮沉,官运相当不顺。郑处晦在《明皇杂录》中说:天宝末……,张子容……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说:后值乱离,流寓江表。张子容有《送内兄李录事归故里》诗诗中写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逢西日,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我们不知道这位乡人准确的生卒年月,推测当与孟浩然相仿佛。安史之乱平定后,尚在人世。斯时,至少也是七十余岁的老人了。

    张子容是否汉阳王张柬之之后人,因无载籍可考,不敢妄言。有人说孟浩然同张柬之后人没有往来,这是缺乏根据的。张柬之有弟兄四个,有儿子两个,至少有七个孙子,其中张愿又有至少八个儿子。在这些人中,孟浩然与张愿、张轸、张漪有交往是有据可查的。张愿,张柬之次子张峄之子。曾官驾部郎中、奉先县令、吴郡太守兼江南东道二十四州采访黜陟使、曹、婺等十一州刺史等职。孟浩然诗中的张郎中奉先张明府即指张愿。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及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均有考证。与张轸的交往,也有诗可测。张轸是张漪的第四子,也是张柬之的孙子。他曾出家在襄阳龙兴寺为沙弥十二年,孟浩然有《登龙兴寺阁》诗一首。龙兴寺在襄阳东南隅。张轸后来入仕,居洛阳,开元二十年去世。同乡好友、乡贡进士丁凤为作墓志铭。丁凤与孟浩然的交往也甚为密切,孟诗中有《送丁大凤应进士举》、《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等诗。前首诗中有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之句。有学者认为故人指张九龄,也有学者认为故人应指张漪。张漪是张柬之的长子,曾官朝散大夫、著作郎。此外,孟浩然还有《宴张记室宅》诗,据诗意,此张记室为张柬之后人无疑。

    在朝为官的同乡好友,还有袁瓘,曾官左拾遗,因事贬岭南。遇赦后北还,改授太祝。并以太祝虚衔为赣县尉。孟浩然有《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南还舟中寄袁太祝》、《送袁太祝尉豫章》等诗,记载了他们的交游。袁与张子容也要好,张在永嘉也有诗寄袁尉赣县。另一袁姓乡友,则为袁仁敬,曾官尚书左丞。孟浩然有《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知他们之间有密切交往。辛之谔也是孟浩然的同乡好友,住在襄阳西山(万山)。开元十七年举进士,授长社尉。《孟浩然诗集》中有《西山寻辛谔》、《送辛大不及》等诗。

    其他乡友尚有江滔,刘慎虚曾寄诗托他向孟浩然家打听浩然遗诗的事。李少府,少年登第,曾任爱州某县县尉。开元七年李少府还家曾至浩然家看望染疾在家的孟浩然,并有馈赠。孟浩然有《爱州李少府见赠》、《李少府与王九再来》等诗,记下了他们的友谊。

    还有一个同乡好友,不能不提及,那就是王迥。他是一个隐士,号白云先生,家住鹿门山。《孟浩然诗集》中至少有七首诗与他有关。另外,还有一首题于屋壁的歌。是一次在王迥家宴会后,为共赋新诗发宫徵,书于屋壁张厥美的歌。

                    (二)忘形之交,志同道合

    如果说广交乡里朋友还不足以使诗人走出襄阳的话,那么与达官贵人的交游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布衣诗人要结交朝中要员,没有机缘是万万不可的。孟浩然的机缘在那里呢?考察他的交游,我们发现了一个僧人颇值得关注。这个人就是涧南园附近,景空寺的高僧融上人。孟浩然与之交往甚密,《孟浩然诗集》中有五首诗与此僧有关。这个被称做融公的上人,又是当朝宰相张说的故人。开元六年(718)寒食节张说趁由岳州刺史转荆州刺史之际,回家探亲途中经襄阳,曾至景空寺访问了融上人,并写了《襄阳路逢寒食》、《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两首诗。第二首诗中有句云:旧知清岩意,偏入杳杳心。所谓旧知,就是昔日的好友。孟浩然入岳州幕府,很可能就是融上人引荐的。而张说在唐代诗坛是以写山水诗著称的,这和孟浩然诗歌创作相一致。孟浩然入幕后,遂与张说相互唱和,并因此声名渐显。有声于江楚间,亦当与此有关。在岳州期间,孟浩然写了著名的《洞庭湖上张丞相》的干谒、求引荐的诗。后来,张说调任荆州长史,孟浩然又随之到荆州。在荆州,孟浩然写了《荆门上张丞相》诗,再次希望张说荐举自己。不久,张说又转为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719),又授检校并州长史兼太平军大使。在张说任武职期间,孟浩然似亦在其幕府,《同张将蓟门观灯》诗,大概就写于此时。

    开元七年(719)或开元八年(720),也许由襄州刺史裴观之荐,孟浩然曾经到洛阳谒见过故相姚崇。写有《姚开府山池》诗,诗中云: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有干谒请托,投刺求仕,希望姚崇能辟馆以招贤才之意。

    开元十年(722),张说授中书令,次年(723)任右丞相兼中书令。或许就在此时,张说向唐玄宗举荐了孟浩然。计有功《唐诗记事》云: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孟浩然见明皇诵诗的传说有多种版本,有因王维而见玄宗之说,有因张九龄而见玄宗之说,还有因李白而见玄宗之说,而以张说而见玄宗的可能性最大。因张说的关系,在京师结交了一些朝中要员。所谓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联诗。次当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以之筮笔,不复为缀。由是,名动京师。此后,便与张九龄、王维等结为忘形之交

    孟浩然与张九龄的交往。张说为宰相,对时任司勋员外郎的张九龄非常看重,并主动与之通谱系,叙为昭穆,还夸赞说张九龄是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岘山立靳公遗爱颂碑,张九龄为撰写碑文。张九龄后来还写了一首《登襄阳岘山》的诗。孟浩然与之交往当在开元十年及前后。开元二十五(737),张九龄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一代贤相被逐出朝庭。到荆州后,即辟孟浩然入幕府。《孟浩然诗集》中,《陪张丞相自松滋湖东泊渚宫》、《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径玉泉寺》、《陪张丞相登当阳楼》、《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和张相春朝对雪》等诗,印证了他们之间的忘形之交

    孟浩然与王维的交往。王维,开元九年举进士,任大乐丞。或于此间,与孟浩然已有了交游。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入长安应进士举,二人再次相逢。孟浩然不第还襄阳,有《留别王维》诗一首,王维亦有《送孟六归襄阳》诗赠别。此后,直到孟浩然去世的开元二十八年,王维知南选,途径襄阳闻此噩耗,作《哭孟浩然》诗悲悼之。又于郢州刺史亭,画孟浩然像以纪念之。后来,王维曾经多次描绘孟浩然肖像。现在知道的有绢本像、《马上吟诗图》等。上元二年(761),还画过一幅孟浩然肖像。可见王、孟之间交情之深厚。

    与王昌龄的交游。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时人称为诗家天子。孟浩然与之交往当在开元十五年或开元十八年,王昌龄在京举进士,孟浩然滞留京师求仕,二人有缘相会,结为知己。后王昌龄任职秘书监校书郎,曾到襄阳,孟浩然写有《送王大校书》诗赠别。开元二十二年,孟浩然再入长安,二人又一次喜相逢。因求仕无果,孟浩然返襄阳。途中作《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诗一首。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疾在家,二人又相聚。孟浩然有诗《送王昌龄之岭南》、《与王昌龄宴王十一》等。开元二十八年春,王昌龄遇赦北还,再经襄阳。孟浩然热情招待,相得欢甚。连自己疾病方愈也不顾及,结果,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在上述诗中有句云: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绸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永怀云阁友,寂寞滞扬云。由此可见,他们亲密无间的友谊。

    与毕耀的交往。毕耀有诗名于当世,杜甫与之友善,多有唱和。开元二十七年,孟浩然在家养疾时,他曾经造访涧南园。孟浩然有诗《家园卧疾毕太祝耀见寻》,记其事。

    与贺知章的交游。贺知章是朝廷重臣,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为仙宗十友。他曾经向朝廷举荐过孟浩然,但不知为何未被录用。孟浩然有《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等诗,记下了他们之间的交情。

    除上述交游之外,孟浩然还同阎防、刘慎虚、崔国辅、薛八等有交往。阎防即孟浩然诗中的阎九,河中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好古博雅。诗语真素,放旷山水。曾结庐终南山隐居读书。《孟浩然诗集》中有《洞庭湖寄阎九》、《襄阳旅泊寄阎九司户》两首诗,当作于诗人游湖湘之际。阎防也曾到过襄阳,写有《夕次鹿门山》诗一首。刘慎虚,江东人,或谓嵩山人。开元中举博学宏词科,累官崇文馆校书郎。《孟浩然诗集》中有《九日龙沙寄刘大慎虚》诗,作于开元九年。刘慎虚有一首《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的诗,不知作于何时。孟浩然去世后,他曾经寄诗襄阳人江滔,请江滔收集孟浩然的遗作。崔国辅,山阴人。开元十四年进士。曾任许昌令、集贤殿学士、礼部员外郎。其诗殷蟠云: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虽绝句,然古人不能过也。《孟浩然诗集》中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国辅少府》、《江上寄山阴崔国辅少府》诗二首。薛八,不知名何。《孟浩然诗集》中有三首诗,反映了他们的交情。

                    (三)出入襄州州府,广交地方官吏

    孟浩然与襄州地方官府中官吏的交往,也是十分密切的。上至山南东道节度使,下到普通幕僚,他都有朋友。

    与裴观、贾昇的交游。裴观开元八年任襄州刺史、山南道按察使。贾昇在府中任主簿,与孟浩然友善。裴观调荆州按察使离开襄阳时,贾昇在岘山为立德政碑。《孟浩然诗集》中有《和贾主簿九日登岘山》、《送贾主簿之荆府》两首诗,记载了他们的友谊。由此推测,孟浩然当与裴观也有交往。为裴观德政碑书丹者僧湛然,也是孟浩然的好友,二人有诗唱和。

    与韩思复、韩朝宗父子及卢僎的交游。开元十二年,韩思复在唐中宗景龙初年曾任襄州刺史,约开元十二年又接替靳恒任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次年,为崔志廉所代,回京任太子宾客。不久,病卒。《新唐书·韩思复传》载:卒,年七十四,谥曰文。天子(唐玄宗)亲题其碑曰有唐忠孝韩长山之墓。故吏卢僎,邑人孟浩然立石岘山。卢僎,开元十二年任襄阳县令,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孟浩然诗集》中有五首诗写到卢明府,当即指卢僎。韩思复之子韩朝宗,开元二十二年至开元二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云:山南采访使昌黎韩朝宗,谓浩然闲深诗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朝,与谐行,先扬于朝,约日引谒。后期『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惶恤其他!遂毕夕不赴。可以说,孟浩然同韩朝宗的友谊是始终不渝的。韩朝宗贬洪州刺史,孟浩然有诗相送。孟浩然对这位有知遇荐举之恩的地方最高长官,表达了真挚深厚的留念之情。韩朝宗到洪州后,孟浩然又有诗寄洪州,再表深情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与独孤册、萧诚等人的交游。独孤册开元十五年、十六年为襄州刺史,是韩朝宗的前任,也是孟浩然的忘形之交。宋之问在《袁侍御饯永昌独孤少府序》中云:河南独孤册,风仪松竹,辞赋云泉。可见,也是一位才学之士。孟浩然与之唱和诗有《同独孤使君东斋作》、《陪独孤使君同萧员外诚登万山亭》等。员外萧诚也是孟浩然的好友,是一位书法家。《独孤册遗爱颂》碑,李邕撰文,萧诚书丹。时,萧诚为荆府兵曹参军。孟浩然有诗《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

孟浩然的忘形之交还有裴朏,因曾任襄州司户,二人有缘成交。孟浩然有诗《裴司户员司士见访》,诗中云: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难得山公醉,犹能骑马回。由此知裴朏在任襄州司户的时候,曾经载酒到涧南园访问过孟浩然,二人遂成为知交。后来裴移职豫州,孟浩然有诗《闻裴侍御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诗中昔余卧林巷,载酒访柴扉,再次回忆涧南园欢宴所建立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朋友迁职的祝贺和留恋惜别之情。

    与宋大使宋鼎的交游。宋鼎曾任荆州刺史,是张九龄的前任。二人关系不错,宋鼎有诗赠张九龄。有题云:张丞相与余有孝廉校理之旧,又代余为荆州,故有此赠。襄州刺史宋鼎。宋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任襄州刺史。孟浩然从张九龄幕府回襄阳后,曾出席宋鼎在北楼新亭举办的宴会。并有诗《和宋大使北楼新亭》,赠之。

    宋鼎之后,襄州的刺史或为马某,或为袁某。王昌龄有《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孟浩然名下也有此诗,马使君写作袁使君

马使君之后的襄州刺史姓姚,孟浩然也与之有交往。《孟浩然诗集》中有《陪姚使君题慧上人房》诗一首,表明了他们的关系。

                     (四)同僧、道、隐逸之人的交往

    孟浩然的朋友中,有一部分是佛教界、道教界的高僧和道士。还有一部分是隐士,或称逸人,或称野人。这些人在孟浩然的思想、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有姓无名,研究起来颇有难度。这里,也只能简略处之。

    1)与僧人的交游

    除前文提到的襄阳景空寺高僧融上人和湛然法师外,孟浩然所交的僧人还有许多。襄阳龙泉寺易、业二公,孟浩然与之交游有诗写到。《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仅从诗题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过访,夜宿在寺中。襄阳西山某寺僧人明禅师,孟浩然有《题明禅师西山兰若》诗。襄阳某寺僧人永上人,孟浩然有《晚春题永上人南亭》诗。襄阳某寺岳上人,孟浩然有《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诗。襄阳某寺僧人皎上人,孟浩然有《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诗。襄阳某寺僧人就法师,孟浩然有《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襄阳某寺惠上人,浩然有《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诗。襄阳某寺远上人,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在长安有《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襄阳某寺辨玉法师,孟浩然有《夏日辨玉法师茅斋》诗。

    外地僧人有:空上人,长安翠微寺僧。孟浩然开元二十二年,长安求仕时与之交游。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一首。越州大禹寺僧人义公,孟浩然游越时与之交游,有诗《题大禹寺义公房》。

    2)与道士的交游

    孟浩然有许多道家的朋友,有襄阳道观的,也有外地道观的。襄阳某道观的道士参寥,孟浩然是以知音相许的。有《赠道士参寥》诗。参寥后来与李白友善,李白也有诗《赠参寥子》。襄阳岘山云表观道士,浩然少年时即与之有交往。大约卒于开元十五年到二十年间,孟浩然有《伤岘山云表观主》诗。在孟家庄园涧南园附近有一个道观,道观中有个梅道士,孟浩然与之交往甚密。孟浩然有《梅道士水亭》、《寻梅道士张逸人.》、《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等诗。襄阳某道观云公,有时云游卖药,孟浩然有《山中逢道士云公》诗。襄阳精思观观主,孟浩然有《游精思观题观主山房》诗。

    3)与隐逸之人的交游

    除前文提及的王迥之外,还有张五。张五,名文儃,隐居襄阳西山。孟浩然有《秋登兰山寄张五》、《寻张五回夜于园作》等诗与之唱和。兰山,或即襄阳西的万山。还有郑愔,也是襄阳隐士,善弹琴,孟浩然有《听郑五愔弹琴》诗。谢南池是越中隐者,孟浩然开元十七年冬至十九年漫游吴越时与之相交,感情甚洽。作有《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等诗。还有住在檀溪的吴、张二子,张七、张逸人、陈逸人、菊花潭主人等,孟浩然都有诗记下了与他们的友谊。

    孟浩然与之交游的人还有许多,如与崔国辅、储光羲、繤毋潜及女诗人韩襄客的诗歌唱和,与农夫的话桑麻、谈种瓜等等。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总之,孟浩然的朋友遍天下。(潘世东转载于魏平柱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