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原本发展很好,有的曾经是行业龙头,有的曾经具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有的曾经是纳税大户,有的曾经获得过无数的光环,但是,在“上市可以造富”的利益驱动下,这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开始了上市和倒闭的疯狂赛跑。
第一步,借钱
上市是有严格条件的,比如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税收等。为了实现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先有钱。正所谓,要回报就得先投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些道理企业家都懂。于是,企业家开始疯狂地借钱。借钱的渠道一般有两个:一个是银行贷款,为了获取银行的授信,不得不重复抵押、连环担保、提供虚假资料等;还有一个是,因为银行借款并不容易,并且如果银行贷款如果太多,资产负债率就会偏高,于是,就去借高利贷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不难看出,在借钱这个环节,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在犯罪了,只是比较侥幸、还没有引起注意。
第二步,烧钱
有了钱,下一步就可以烧钱了。烧钱干什么?
第一,扩大规模。大量开店或者分公司、子公司,招募员工,先把摊子铺起来,管它有没有盈利。
第二,打广告。不管是平面媒体、电视广告、网络媒体还是室外广告等,谁有名就请谁当代言人。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反正广告要响亮,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公司打造成家喻户晓的“世界五百强”。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买地、盖厂房、买设备,大笔大笔地砸钱。遗憾的是,经常是土地买了,厂房还没来得及盖好;设备买了,却没有来得及安装,最后都成了废铜烂铁。
第四,交税。这是比较滑稽的。都说企业在合理避税甚至偷税漏税,结果有的企业却上杆子去交税。因为上市门槛高,公司财务报表需要连续好几年实现盈利增长,有的企业为了让财务数据“更好看”,每年都要交几千万元的税收,而且,每一年交的税收都要比前一年多,要“年年增长”。为此,一些筹备上市企业甚至“咬紧牙关”借钱交税。
当然,还有其他烧钱的地方,比如购置豪华轿车充当门面、给一些主管官员大肆送礼、偿还旧债的利息等。
第三步,倒闭
一边到处借钱,一边又疯狂地烧钱。上市和倒闭开始了疯狂的赛跑。
除了极其个别的情况,上市跑过了倒闭。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企业家也成了某某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并高调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这样的上市公司有多少投资价值呢?不过一个骗局而已。
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什么?上市和倒闭能够赛跑多长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最后,借的钱不够烧,资金链断裂,企业引火自焚,上市依然遥遥无期。最后的最后呢?企业家要么跑路,要么进监狱,要么自杀;企业留下了一大堆的债务,还有一片荒地、一堆崭新的却又毫无价值的设备、一块块矗立在马路边的广告牌,仿佛都在那里诉说着什么。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