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货币投放为什么还会闹“钱荒”?


  中国持续不断增长的M2(广义货币)可以用天量来形容,截至1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余额达107.93万亿元。靓丽的经济数据也让官员们陶醉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梦幻中,而年末出现的“钱荒”至少令业内人士清醒了不少。

  12月20日,7天回购全天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至8.21%,再创下半年来的新高。6月份后,“钱荒”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市场的流动性在这半年内反而变得愈发敏感、脆弱,只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暂停释放流动性,市场利率便会立刻攀升。

  “钱荒”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银行间交易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在内,同样出现资金紧张间歇性暴跌等问题,回购利率、银行理财收益率、民间借贷利率则是节节攀高。

  与市场资金饥渴形成赫然对比的,则是盘踞高位的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今年前11个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6.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出1.92万亿元。

  在今年6月“钱荒”首次来袭时,央行净投放资金量为年内单月新高,高达3050亿元。今年4月份至11月,除了10月公开市场净回笼,其余均为净投放。近日,央行也是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资金。

  “钱荒”与流动性总量宽松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尤其是在今年6月和12月这样的特殊时段,一有风吹草动资金价格就呈现易上难下的脆弱。天量货币投放为什么还会闹“钱荒”?天量货币去哪里了?这是许多业内人士深感疑惑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排除天量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空转,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不仅形成了金融泡沫,也导致货币信贷再宽松,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推动乏力的局面,许多资金甚至绕道进入高亢的房地产市场,直接催生了中国楼市一轮又一轮的疯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做筹码,形成了非常庞大难以统计的债务。12月30日,审计署正式发布了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元,三类债务共计约302748亿元。审计署新闻发言人陈尘肇指出,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审计署的报告对市场似乎是一支“安慰剂”,或许是出于政局稳定的考虑,中国债务的盖子依然需要合力捂紧,实际上,中国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已高达200%以上,央行在限制银行高风险贷款上早已举步维艰。尽管中国经济仍维持近8%的增长,政府债务却越来越重,大多数债务被影子银行所掩盖,许多债务通过信托公司和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大量借贷都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进行。

  多年来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廉价资金,如今资金紧张不再是局部问题,央行的任何误判都将带来全球性影响。面对再次来袭的“钱荒”,央行频频启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表达出不会放任不管的态度,显示控制市场再度出现“钱荒”的决心。不过,这一工具短期虽有必要,频繁使用却会大大降低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力度。显而易见的是,银行风控乏力、企业盈利水平低下、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等因素,是导致“钱荒”的罪魁祸首。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而中国从上至下面临的困境是,投资冲动和经济增长己经官员的政绩思谁,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继续毫无节制的举债投资,从上至下积累的债务会越来越重,频繁的“钱荒”最终会酿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当务之急是,中国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银行通过市场竞争完成揽储目标,而不是开发大量“以钱炒钱”的理财工具。由于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普遍存在经营水平不高、放贷无计划、“前松后紧”,导致有钱就滥发贷款,无钱滥收贷款,进而导致频繁的“钱荒”。在加强银行间市场化竞争的同时,更有必要开放民营资本参与设立各种银行,从而迫使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国企央企的改革不能再回避再拖延,一些国企央企已经无法产生足够偿还利息的资产回报,还是依靠政府关系占用庞大的银行贷款。更恶劣的是,一些国企央企依赖银行贷款牟利,按7%的利率从银行贷款,再转手以18%甚至更高的利率再贷给中小企业。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央行都必须正视经济领域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防微杜渐,重视“钱荒”频发背后的结构性错配,坚决着手进行结构性改革,避免“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酿成影响全中国乃至整个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