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一篇好的小说,首先是必须吸引人的,有一种阅读上的快感。我常常以此来划分自己对某篇小说的喜好。
3期的《小说月报》读得多少有些拖沓了,因为需要读的书和杂志一大堆,中间只能间断一些时间。
这一期的小说因为有李铁和晓苏的作品(第2期中也有他们的作品),又因为自己喜欢他们的小说,就先阅读了这两篇小说。
与2期的《回忆一双绣花鞋》相比,晓苏的《让死者瞑目》稍稍差了一点点,主要是语言的色调上有了变化,如果那篇是温暖的话,这篇就是阴冷。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一个对在文革中杀人的老人进行起诉的新闻。刘元福为什么死不瞑目,就是因为一些人不反思自己的过去。人不怕犯错,关键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篇小说在拷问人们心灵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历史总会记住一切的。
李铁的《会唱黄歌的大姐》让我读到了那个时期活着的艰难。为了几个姊妹的生活,为了防止自己再犯母亲那样的错误,疲于奔命的大姐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去为别人唱所谓的黄歌,可是在最后,为了妹妹不受人欺负,大姐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牺牲自己的肉体。小说用冷静的笔触,刻画了大姐这个丰满的人物。读完之后,心里一直都没着没落的,是为大姐际遇的不平,还是人生命运的使然,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大姐是那个时代一个小人物的缩影,我喜欢这篇小说。
胡学文的《我们的病》可谓深刻的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所在,那就是猜疑和不信任,而且还顽固。小说以两条线并进的方式阐述了这个命题。可以这么说,现在很多人本是没有病的,因为有病的人多了,一些没病的人也有了病。女乘客的猜疑,“我”老婆的没事找事,女乘客的不到目的地不下车,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反省的问题。一个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老作家王蒙依旧宝刀不老,他的《明天我将衰老》语言华丽,色彩缤纷,在充满意识的流动中,将爱情的过去和现在叙述得酣畅淋漓。但是这样的小说不好读,反正我觉得至少读两篇才能把里面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在本期的小说中,作为头条的《下一波潮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一个人活着,就要享受艰难,无论这个艰难是自己造成的,还是社会造成的。小说中的乔燕无疑是弱势群体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她渴望的爱情其实禁不住一次带工市场行情的冲击。好在最后儿子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所谓的下一波潮水也是指这个吧。小说不急不慢,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诉了一个陌生环境的生活画面,印象深刻。
其它的3个中篇我说不上喜欢,无论《异香》、《准备结婚吧》还是《谁是你最亲的人》,我都觉得节奏太慢了,作家好像都在刻意的想表达什么深刻的主题,但是读完后却又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一家之言,但愿作家别怪罪。
这一期的小说我自认读得不好,也许静下心来再读一遍,会是另外一个结果。(1150字)(201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