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合众 合众为国


 哪三人可以合众?

识人性,顺人情,聚人心。

一、识人性。

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如同世间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一样,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何为人的共性,或为普天之下一切人所具有的天赋秉性,无论性别、种族、国籍、信仰、年龄,甚至时代?

在中国,就是形象如一首民谣所言:“终日奔忙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或者大致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欧美,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或者也可以是奥德费的三个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

或者可以更进一步,透过统计学上的,几乎已成公理的恩格尔定律得到更为有力的证明:

恩格尔定律讲,人们在家庭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会将家庭支出的大头用于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这说明人们大多把生存需要的满足放在首位,这正好与奥德费的需要层次论一致。

反过来,人们在家庭收入增加时,会在维持基本衣食住行开支比重大体不变的同时,逐步增加用于娱乐、卫生保健、教育等的支出的比重,这说明人们一般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渐渐地将相互关系、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作为重点,这同样与奥德费的需要层次论保持了高度一致。

二、顺人情。

何为人情?

人情就是人都有满足自己五个或三个层次需要的内在愿望。

何为顺人情?

就是管理者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机制和文化,去帮助人们满足自己五个或三个层次需要。

具体而言,以企业为例,就是我十多年来反复倡导的三阶梯管理。

1、用制度管理来满足员工的生存需要。

什么是我所讲的制度?

我所讲的制度专指构成企业组织的全部刚性,它包括组织结构图,人员编制,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职责,权力和利益,纵向指挥和横向协调,工作流,业务流程,工作标准,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

什么是我所讲的制度管理?

我对制度管理的定义是把制度作为管理的对象(因而,请注意,我的制度管理不同于用制度去进行管理)。

我的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包括构造一家企业组织总共需要多少种类的制度?各种制度应该由谁来制定?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应成为制定制度时的指南?不同制度间的关系如何?如何解决不同制度之间的冲突?如何修改和废除?谁负责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哪些部门分别负责制度的公布,解释,检查,学习和归档等?

我所讲的制度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构造一个高运行效率的企业组织。即通过组织结构图,人员编制,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责权利,纵向指挥和横向协调,工作流程,业务流程,工作标准,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企业能够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的人们精密地组织在一起,协调一致地工作,产生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组织运行高效率。

对此,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的开篇之初,就用一个扣针制造的例子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单个工匠的生产效率与一个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企业组织内的工匠的生产效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既然我们所讲的制度管理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并且在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提高效率意味着增加员工的薪资和购买力,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存在需要,所以,我可以用制度管理去满足员工的生存需要。

2、用情感管理来满足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

我所讲的情感并无什么特别的寓意,具体表现如喜欢、愤怒,爱慕、厌恶等。

我对情感管理的定义是把情感作为管理的对象(因而,请注意,我的情感管理不等于富有情感的管理)。

我的情感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员工情感的需求分析、评估,设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情感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情感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对情感管理计划施行的情况予以全程的跟踪、监督、修正等。

我所讲的情感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员工对构成企业组织的制度、对企业组织、对同事的健康情感。

很明显,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情感管理就是为了满足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

3、用创新管理去满足员工的成长发展需要。

我所讲的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和对企业有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

我对创新管理的定义是把创新作为管理的对象(因而,请注意:我的创新管理是不同于对管理的创新)。

我的创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文化、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团队的组建、创新人才的培育;企业创新的规划、组织、协调、奖惩以及风险评估与防范等。

我所讲的创新管理的目的是让企业持续的变,快速的变,正确的变,变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

对照我的创新管理与成长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则一目了然。

从个人的角度,所谓成长发展,无非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能力,更换新理念,从事新工作,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就,拥有新体验,享受新快乐,踏上新台阶。简言之,这正是我讲的创新管理。

4、用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梯进和融合,即三阶梯管理来满足员工的全部需要。

人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之相对应,三阶梯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不能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情感管理和创新管理,也不能脱离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来谈创新管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侧重点,有的在生存需要,有的则在相互关系需要、或成长发展需要;同样与之相对应,仅管所有的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三阶梯管理,但不同的企业和员工却有不同的管理侧重点,有的在制度管理,有的则在情感管理、或创新管理。

据此,我们可以说,三阶梯管理(详见附录或上网查询)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以全方位地满足人的需要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

三、聚人心。

不用说,真正做到了识人性和顺人情,聚人心必定是水到渠成的事,用不着24/7拿着扩音器,扯着大嗓门去对着苍天和百姓喊:“我是谁谁谁,我多么的伟大和慈祥,我如何关心和爱护你们,我没日没夜地在为你们谋幸福,我是你们的大救星”,人们自然会慕名而来,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而来,除非他或她不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四、三人合众、合众为国。

识人性、顺人情和聚人心,这三人一旦拥有,三人合众还要说吗?

识人性、顺人情和聚人心不但能三人合国,合中国、合美国、合世界各国,而且能合党团、合企业、合学校、合军队、合天下组织。

一言以蔽之,三人合众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即,我的三阶梯管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附录:

简论三阶梯管理

现代社会的科技,经济正发生着日益迅猛的变化,数字地球、新经济浪潮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能否构建一个有序、开放、完整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快慢的关键。笔者认为:有序、开放、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梯进与融合。

一、三阶梯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行本身的需要

制度管理,以制度为管理的对象,旨在为企业建立简洁、高效的运行秩序。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要点在于一严二合理。所谓严,体现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不同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顺畅;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有力,无高低内外之别。所谓合理,体现为制度管理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要遵循天理人性。严与合理是制度管理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严,才能体现合理;只有合理,才可能做到严。

情感管理,以员工的情感为管理对象,旨在从人之常情出发,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亲和力。情感管理能有效弥补制度管理之不足,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比前者为柔,重在“布恩”;后者为刚,重在“立威”。企业管理只有刚柔相济,恩威并举,方可使员工心悦而诚服。

创新管理,以创新活动为管理对象,旨在激活员工的创新潜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管理能及时调整企业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条条框框,使之不断产生新观念、新方法、新产品,从而使企业在有序中含无序,肯定中有否定,稳定中求发展。

梯进的三种管理,各有其特定功能,仅有制度管理,企业将成为一潭死水;仅有情感管理,企业会成为一团乱麻;仅有创新管理,企业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都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协调一致。

二、三阶梯管理是充分满足员工需要的最佳架构

心理学家奥德费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理论基础上,把人的需要压缩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笔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梯进的三种管理与员工的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生存需要对应于制度管理;相互关系的需要对应于情感管理;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应于创新管理。

首先,制度管理着眼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把单个员工组成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整体,大大增加个人、企业的效率与产出,使员工获得较高的报酬,满足了员工的生存需要。

其次,情感管理着眼于对员工人性的尊重,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营建友爱、祥和、快乐的家庭式氛围,满足了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

其三,创新管理着眼于员工潜能的发挥,主张变革,宽容失败,鼓励员工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在企业创新中实现自我,满足了员工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阶梯管理带给企业员工需要的满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向上者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舞台,而安于本职者也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可谓人人有希望,人人有笑脸。

三、三阶梯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如果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高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生存需要和制度管理;中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情感管理;低位的恩格尔系数则对应于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创新管理。

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恩格尔系数处于高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收入微薄,其主流需要是生存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制度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和一般管理》。

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中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其主流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情感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梅奥的《工业文明史中人的问题》、麦克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低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进一步增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诞生了,此时,其主流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则集中于创新管理。(温馨提示:制度管理不等于用制度进行管理;情感管理不等于富有情感的管理;创新管理不等于对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