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小说月报》读得快,从7号到13号,稀稀拉拉的,感觉还不错。
都说现在好小说不多,但是对于我们这等普通读者来说,能吸引人,能感动人的小说就是好小说。
无疑,作为头条的邵丽的《第四十圈》,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一篇好小说。还记得她的《刘万福事件》、《糖果儿》、《老干部周东江》等等篇章,每一次读邵丽的小说,我都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篇小说,延续了作家对这个社会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她的笔触总能把人们引到那些微小的环境里,然后把她要讲的故事一层层剥开来。毫无疑问,邵丽是个会讲故事的作家,这样一个杀人的故事被她讲得一波三折,而且用她擅长的放大故事外延的手法,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很有深度。可以这么说,读完《第四十圈》,我的内心是焦虑的,甚至为齐光禄鸣不平。齐光禄是我们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生活本来应该波澜不惊,可是在强势人物查卫东(他说不知情,谁信呢?)和他的小舅子张鹤天的干扰下,他只有奋起抗争。正如题目所言“第四十圈”,正是在一圈又一圈的逼迫(无论张鹤天的,还是政府的)或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下,他走上不归路,这也只能是一个血性男人的最后选择。作家绕了那么多的弯子,其实就是想让我们来反思在这个事件中,每个集体所应负的责任。尤其从一个副县长的角度来描述,倾向性就更强了。我很喜欢这篇小说的结尾,引而不发,高明。
《出门远行》也是写弱势群体的小说,对这方面的题材,作家孙春平很拿手,所以写起来也毫不费劲。小说的开头有些慢,后来才慢慢让人紧张起来。对于孟芙蓉的刻画,作家是下了很大的笔墨的,没想到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孟芙蓉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选择在我们的生活里存在的可能性不大。谁游戏了人生,人生便会游戏她,尽管她可能是让人同情的。小说叙述朴实,语言慎密,读来亲切。
《塔》,描写的是一个陌生环境(对我来说)里发生的故事,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这么多的战场。小说的开始很难进入,等明白是怎样一回事的时候,才慢慢有了阅读下去的动力。这篇小说很有特色,怎么说呢,在那大段大段的叙述里,你会感知到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力,这种功力是靠多年的积累才会有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作家的风格。这篇小说让我增长了很多的知识。
短篇中,蒋一谈的《在酒楼上》,无疑是这一期中最好的一篇。他的那篇《林荫大道》我后来又读了两遍,无论语言,还是叙事结构,都让我爱不释手。这篇“酒楼”依旧是《林荫大道》的风格,叙述舒缓,从容,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其实这是一篇拷问人心灵的小说,在清贫和富有之间如何选择,文中“我”近乎虐待式的对表哥的折磨,更能反映“我”矛盾的内心世界。
晓苏的《皮影戏》也是挺好读的,《小说月报》不惜一篇又一篇的选载他的小说,足以证明对他的偏爱。这几年,我把能看到的他的小说都看了一个遍,包括《小说月报》未选的那篇《酒疯子》,晓苏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能反映生活的实质。这篇《皮影戏》中的余孝成和阿茭从开始的嫖客关系到最后演变成情侣关系,情节的转变看似巨大其实是水到渠成,因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善”,这才是本质所在。
《天鹅堡》挺不好读的,读了一半还没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到最后,才知道一个人无论生活有多么豪华、高贵,但与生俱来的卑微是很难改变的。《鸽子血》,几个毫不相干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发生了这些故事,是谴责,还是该引以为戒?《两小无猜》显然不能和作家上一期的《乐园东区16栋303室》相比,不过把孩子们成长中的那些关乎道德的事情写出来,也是很残酷的。《雇佣》直视人的内心世界,在“雇佣”的关系下,亲情会慢慢的消失,及至对立。《旧天堂》,叙事结构很有特色,要知道,我也是一个喜欢旧书的人。(1530字)(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