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读李华平的书,你得受过一些教育,最好是高等教育。你也应该是读过许多社科类书籍的人。不然的话,你无法产生共鸣。如果没有这种共鸣,就无法获得《跨越时空的对话》给你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者的层次也决定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钵“思想鸡汤”的质量与意义。
一、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作者李华平与27位已故中外名人的对话,展现一场严肃的学术探讨和思想的碰撞,进行了一次凝重的道德探索和价值追求。是作者与这些思想大师、文化巨人进行的灵魂深处的交流“实录”,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作者把王国维、亚里士多德、叔本华、但丁、康德这些哲人、巨匠请下了神坛,用平等的姿态,批判的态度,拉家常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一些在别的地方不常见的深邃思想和独特观点,还会得出一些异乎平常的结论。
李华平说:“与这些大师进行交流,我们是四目相对的,但我们彼此的位置经常是上下变动。有时候,我似乎很谦虚,谦卑地向大师请教问题,大师们则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神圣得不可侵犯;有时候,直截了当,一是一,二是二,彼此就如同住在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时候我则喜欢俯瞰这些大师,让这些大师放下尊贵的架子,让他们满头大汗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看到他们语无伦次、手忙脚乱的样子,我也很高兴。乐在其中!
“我与这些先哲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这些大师来对我的一些思想进行评点,也就是让人家来批判我。我从来不迷信任何人,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和谁对话,我都是心底坦荡荡的,因此,也就不存在难不难的问题,很自然,行云流水一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也想听听人家怎么评论我。”
二、李华平其人其事
李华平是当代知名思想家、政论家,1965年6月出生于江苏宿迁,曾经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虽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乡镇官员、新闻记者、法学学报总编、律师、信用评级公司副总裁、房地产公司高管、建筑工程承包商、网络公司CEO、农场主等职之间,不断转换角色,但触动李华平先生最敏感神经的,仍然是自己最热爱的祖国的发展问题。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其著作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相当的反响,他颇具深度的“中国研究”,曾经一再引起国家高层与普通国民的高度关注。他于2013年初出版的《论天下》被中共中央外宣办指定为其公务员考试三本必考书之一。
李华平说:“我是一个极端平凡,一个对物质没有太多想法而一刻也不习惯于没有思想的人。我一直认为,人因思想而有价值,人因思想而有尊严,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因思想而永恒。在浩瀚无际思想的海洋中,我总是踩着兴趣和意志的节拍,从一个港湾驶向另一个港湾,不经意的后退,须臾的停顿,对我而言,都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三、专家评论
江平(著名法学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为作者顽强执著的精神感到钦佩不已!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27位已故名人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对世界、人生的深遂思考。在他的本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和世界向何处去有着高度的关心,他的头脑始终离不开政治和思想。思想在李华平先生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申申(书评人):读《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得不为作者惊人的阅读量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书中以一问一答形式,夹杂着疑问与批判,碰撞出一簇簇思想的火花。作者的提问直中读者胸中的疑惑,而大师们的回答则通俗而又耐人寻味,将呆板生硬的理论演绎得生动有趣。
许诺(书评人):我是佩服作者的深度、才华和想象力的,如此活灵活现的诠释另一个时代英雄的伟大灵魂,同时又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深遂思考。
如黛(书评人):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高冷又空泛的作品,但读了十几页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本很有思想、很严肃、很让人敬佩但却不枯燥的对话集,这种超时空“对话”形式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四、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李华平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书中,通过与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伏尔泰、康德、马克思、叔本华、爱因斯坦、王国维、辜鸿铭等27位古今中外学者名人的虚拟对话,带领读者探访广阔的学术世界。这些中外学者大多是思想文化巨人和大师,在当今名著阅读遇冷的情况下,通过轻松幽默的虚拟对话,向读者介绍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大师人生和思想,可算是一个奇妙的创举。李华平说,如果说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家、哲学家们才算得上。通过阅读名著,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思想,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文汇读书周报:作者以平等的态度和批判的视角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凝重的道德探索和价值追求融入轻松平实的语句中,亦张亦驰,亦急亦缓,让每个普通读者都可以酣畅淋漓地享受这充满着智慧的哲思的饕餮盛宴。
姑苏晚报:阅读《跨越时空的对话》时,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平易近人,虽然整本书都在谈思想,变政治,却未将这思想和政治变得死板和僵硬,书中并无大段大段的论述,对话的形式正是代读者发声,提出许多急需解惑的问题,而梦中名人诚恳、坦白的回答,让人在能够在简短的思考之后当即明白,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感,又值得反刍品味,可以细细思考其其潜在的意义——这恰巧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特区青年报:知名学者、更政论家李华平的新书《跨越时空的对话》面世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在书中把王国维、亚里斯多德,叔本华、但丁、康德这些巨人请下神坛,作平等的姿态,批判的态度,拉家常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观点,让读者耳目一新。
淮安日报:要想和这些已故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对话,必须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等等,可见李华平先生读书之广、思考之深。
新华网:最近一本叫《跨越时空的对话》的学术图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受到读者的追捧,并讯速登上了当当网哲学\宗教类图书7日销售排行榜的第5名。该书通过作者李华平与27位已故中外名人的对话,展现一场严肃的学术探讨和思想的碰撞,进行了一次凝重的道德探索和价值追求。是作者与这些思想大师、文化巨人进行的灵魂深处的交流“实录”,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中国江苏网:正是李华平这种对文化与思想的精神渴求,让《跨越时空的对话》显示鲜活而自如。
五、读者评论
韩辉:(原文:伏尔泰:在你们东方,最俗不可耐的一种文化就是“官本位”文化,在这种变态的文化下,再小的官员也是一个政治家;而再大的企业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土财主。你要做一个真正的商人,真是难于上青天。你得必须把那些混蛋当上帝一样供着,否则你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赚钱更是不可能了。)来自于李华平的这种表述,说明他对现实中国的深刻了解和对“官本位”深恶痛绝,这种憎恨缘于他内心的自尊与高贵,而这种自尊与高贵来自于李华平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独立思考的品质。
万娟:最近在读《跨越时空的对话》,有快感,很过瘾!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你把王国维、亚里士多德、叔本华、但丁、康德这些哲人、巨匠请下了神坛,用平等的姿态,批判的态度,拉家常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一些在别的地方不常见的深邃思想和独特观点,还会得出一些异乎平常的结论。
唐丽君:李华平与大师的对话,不是单一陈述巨人们的智慧与思想,更多地体现了李华
平对他们思想的解读,以及李本人的观点与思想。
任玲:书中精心选取的27位名人,就算仅写他们的生平,每人都足以再撰一书,然而李先生妙笔一转,悄然入梦,面对面地和他们进行对话,以史实与其学术态度自然而然地讲述每一位的哲学思想,描画他们对政治的思考和态度,借古讽今,令读者惕然正坐,且读且思,不觉时间之流逝。
六、节选:历史真的不能假设——对话李鸿章
李华平:作为一个汉人,你对镇压那些同样是汉人的太平天国武装,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心慈手软,但不知道为什么对洋人却又是那么胆小?具体说来,北洋海战之前,明白人一看中国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可你为什么以为主张以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何以如此天真?
李鸿章:中国与日本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我之所以恳请俄罗斯出面予以干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点是我不希望把中国拖入战争,只要有一丝一毫之可能,我就希望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点就是我当时认为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一旦开展后果不堪设想。
李华平:当时的中国就其军事实力已经不是日本的对手。退一步讲,中国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叫板日本,中国也定无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
李鸿章:确实如此。既然如此,咱们为什么要以卵击石呢?再说啦,当时无论是那些清廷贵族,还是那些迂腐的汉人,虽然口头上信誓旦旦,但从骨子里也都不希望我赢得战争。
李华平:为什么?
李鸿章:汉人是嫉妒我,满族人早就担心我拥兵自重,而希望借助一场战争消耗掉北洋水师。这些人在如何钳制我这个大是大非上建立起了一条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日本是全民皆兵,而我们中国则似乎是我一个人在打仗。你或许不相信,当我与日本开战的时候,全国其他地方依然一片歌舞升平。广州一带虽然派来几条船助战,感觉也像是来北方旅游似的。我给讲一个故事,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李华平:什么故事?
李鸿章:梁启超在关于我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广州派到刘公岛支持我的舰队被日本人打败以后,广州方面竟然致书日本人要求归还被扣压的广丙号船舰,他们对日本人说这条船舰是广东的,这场战争与广东无关。你说好笑不好笑。
李华平:确实好笑,也更加可悲。上层麻木不仁,挥金如土,下层一盘散沙。中国不可能不败。甲午海战之后,你的事业就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就一般人而论等于宣告了死亡。而你很潇洒。在与日本人的赔款谈判中,你是大义凌然,豪气逼人。你还到欧洲旅游,到俄罗斯参加俄罗斯皇帝的加冕仪式,神气活现。我还真佩服你的定力。我是一个商人,还真得向你学习。遇到再大的灾难也得保持一颗平常心。
李鸿章:对待必然之事就得坦然以对。在晚清那个时代,人人都无法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个平淡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天命不可违,我已经是耄耋之年,不去珍惜这段时光好好地活下去,我对不起自己。
李华平:明白。有人骂你是卖国贼,甚至有人说你就是宋朝的秦桧。法越战争和中日战争期间,这种骂声更是不绝于耳。
李鸿章:如果这种言论发自于市井野人、贩夫走卒之口,也就罢了。但如果发自于一些达官贵人和读书人之口,我只能说这是一种丧心病狂的“狂吠”而已。每听到这种言论,我就感到肉疼,请你也不要再提了。
李华平:如果你不是问心有愧,为什么感到如此愤怒呢?好啦,不说也罢。
李鸿章:理解万岁!
李华平:梁启超曾经将你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做过类比,结论对你很不利,你知道吗?
李鸿章:他的书我没有看到,我就死了。不知道他有什么高论?
李华平:对于一些人将你称作“东方俾斯麦”,梁启超不以为然。
李鸿章:什么理由?
李华平:梁启超说,你没有资格高攀俾斯麦,就军事而论,被俾斯麦以军力予以弹压的是若干个敌对国家,而你只能在你的同胞面前施展威风。我理解他所说的你是依靠镇压太平军发家的吧?
李鸿章:他是这么说的?
李华平:梁启超还说,就内政而论,俾斯麦运筹帷幄,施展智慧力促把一个散漫的各个邦国组成一个强大的联邦。而你呢?恰恰相反,在你的运作下,中国则由一个庞然帝国瓦解为一个任人宰割的三流国家。就外交而论,俾斯麦纵横天下,玩弄奥地利、意大利诸国于股掌之中。而你呢,企图联合俄国制衡西方各个列强,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反被俄国牵着鼻子走,一再落入俄罗斯设下的陷阱。
李鸿章:梁启超向来是一个敢做敢为之人,他的话很难听,但听听没坏处。
李华平:你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在乎梁启超对你存在那么大的偏见。总之在他眼中,无论就学问、胆力,还是就政治谋略,你与俾斯麦都是天壤之别。
李鸿章:我不如俾斯麦,梁任公言之有理。我也从未敢以东方俾斯麦自比啊!一个如此窝囊的王朝,就是俾斯麦到了中国,干得或许不如我。
李华平:历史真的不能假设!你是原本可以有很大作为的。例如,在大清王朝气数已尽的时候,你是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凭借你的资历,完全可以把中国往正路上推一推的。
李鸿章:在晚清的架构下,皇帝不像皇帝,太后不像太后。那时候的中国哪是一个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土围子。我已经做到极限,汉人恨我,满人恨我。如果我不是寻机离开北京,张之洞的下场就是我的下场。中日海战之后,我的心已经彻底死掉了。心如止水,心如死灰啊!在中国与俄罗斯就伊犁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在天津拜访了美国将军戈登先生,他对我说中国已经烂到极限,按照目前情形走向,中国不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有什么位置,必败无疑。他劝我取清朝政权而代之,要我掌握全权加以整顿。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我有此决心,他一定全力以赴,助我成功。被我严词拒绝。在广东时,一些人让我自立门户,实行另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那个时候,梁启超也来找过我,希望我当什么党魁、总统之类的东西,我对他说,不可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孙中山也试图说服我跟他们做点事,都被我严词拒绝了。
李华平:难怪梁启超对你有如此评价。当梁启超把你与日本的伊藤博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他对你则是赞赏有加啊。
李鸿章:惭愧!成则王侯败则寇。甲午海战我输给了伊藤博文,我不如他。军事上不如他,政治外交上也不如他。此君曾经游历欧洲,对西方的政治制度造诣极深。也正是他牵头制定的宪法,让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而我对此一事无成。
李华平:不过论其在国家与历史中的地位,伊藤博文与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日本像他那样的人很多,而在中国像你这样的人才确实凤毛麟角。
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都在我之上。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那一帮年轻人更是了不得的人才。我算个什么?梁启超批评我不学无术,因循守旧,目光短浅,没有血性。他说的没错。我大不了是慈禧太后的一个有点远见的马前卒,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只“走狗”而已。想起我为了讨好那帮满族皇亲国戚和无能王爷的私利,杀害了那么多的同族人,我问心有愧。
李华平:即便如此,在你所在那个时代,你也是中国第一人。我在一份西方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说:“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政府。”我还是深有同感的。中国之衰败,在于人的衰败。中国之崛起,在于人的崛起。
李鸿章:中国要崛起,没人才全是假的。人人都是庸才,不可能有国家之强大。龚自珍的诗写得很好,我最喜欢的就是关于人才的那一首。
李华平:我也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鸿章简传]李鸿章(1823~1901),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淮军创始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第14章天下无“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