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币数量的动态供给与调节
廖仁平
关键词:法币 金融 管理 伦理
提 要:简述了商品货币数量限制与法币数量限制间的差异,模拟举例分析了法币数量正常递增及其分布调节策略等,指出了法币购买力多样化管理的必要及其部分具体措施,最后强调了三条法币管理伦理基础。
1 交易媒介与法币数量
常识告诉我们:从交易媒介角度看法币,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同样的商品集合进行交易时,既可由1单位的法币来完成也可由100单位法币来完成(模拟实验可以是:一国在特定时刻宣布废弃原旧法币,启用新法币,100元旧法币可兑换新法币1元或者相反,则该国各国民手中持有的新法币数量相对于原旧法币数量将缩小或扩大100倍,但因法币数量在各国民间的相对分布并没有丝毫改变,社会可交易的商品量也没有分毫增减,所以其物价也会同步缩小或扩大100倍)。所以一国管理法币时,主要应避免GDP缺口的产生或通过调节法币数量的相对分布控制贫富分化,而法币总量多少的控制(实质是长期名义性通货膨胀率的控制)一般并不具备价值优先性。
担忧甚至于恐惧手中法币贬值是一般国民的正常反应,批判通货膨胀危害的文献也很多[1~8]。但国家管理法币要综合权衡多方利害得失而不能仅仅顾忌通货膨胀,当国家调控法币数量有利于国民总体福利最大化时,一定程度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值得的,人们必须充分理解之,那些过分渲染法币通货膨胀危害的言论或理论有可能束缚一国法币的有效管理;当然,法币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民主决策机制及全过程中的透明监督机制以避免金融权力的滥用。
2 商品货币数量限制与法币数量限制间的差异性简述
商品货币如黄金等与国家信用性法币,其数量管理原理与策略完全不同。
商品货币的数量增减严格地受流通需要及商品货币成本本身的限制。商品货币体系中,单位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的购买力直接相关(当铸币税为零时,二者相等),MV=PT中的商品货币数量M必须保持在PT/V这个数量状态,否则就会有流动性不足的麻烦。
而在法币体系中,单位法币的购买力可以人为动态规定,所以它的数量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是决定法币管理不同于传统商品货币管理的根本原因。
3 模拟举例分析及其启示
假定:某时空某国经济系统只进行简单再生产,各年度生产周期中的商品总量T保持不变,市场上有效流通的法币量为M,M的流通速度V基本不变,价格刚性特征明显(即该经济系统中,虽然也存在局部价格下跌现象,但总趋势是各经济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价格水平P持续增大)…
问题:该国当如何调控法币数量避免流动性不足?增印的新法币应如何定向投放?该国存在法币数量的合理极限吗?
分析及其启示:
(1)据MV=PT,M=PT/V,当T、V保持不变时,M与P成正比例关系。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流动性不足现象,当P上涨时,该国应当及时增加与P同步的法币量投放市场。(这部分增加的法币总量可以是新印法币量加沉淀性法币被激活而进入流通的量,为分析简明,本文以新印法币量表示这个增加的法币总量。)
(2)当市场运行效率比较高时,这部分新增法币量可任由市场调节,通过一般性正常贷款管理即可将之有效地投放到经济系统之中。
(3)当市场失灵等导致较大的GDP缺口时,普通国民消费力减弱(国民工资性增长率小于平均物价水平P的增长率),则国家用新增法币定向补贴国民,或直接购买GDP缺口数量的商品福利性地配发给国民消费,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之一。
(4)即使市场没有失灵,也不存在GDP缺口,但国家为了调节贫富差距,也可以有意新增定量法币用于国民福利。此种状态,经济系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胀,这样的特定性滞胀,对政治经济系统的繁荣仍是有利的。
新增法币无论以何种方式投放经济系统,都应当有一定的民主法制约束以保障最基本的经济正义,否则,金融领域中的权力寻租性腐败及新的不公等现象就会比较严重。
(5)只要该简单再生产经济系统中价格刚性持续有效,增印法币就不会有止境,法币增量就没有限制,所以,理论上讲,该经济系统中不存在合理的法币数量极限,人为限定其极限,利小弊大的概率较大。
4 法币数量正常递增及其分布调节
既然法币数量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极限,理论上也可以证明任意数量的法币媒介都可以完成任意价值商品的交易,是不是说一国管理法币数量时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当然不是!
一般而言,一国管理法币数量时,要依据特定时空中现存法币数量、流通状态、贫富分布及其经济发展状态等,相对民主科学地制定一系列法币正常递增数量及其定向投放策略。
法币数量正常递增及其分布调节的基本原则可以是:(1)在优先确保没有GDP缺口和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等前提下增印的法币量越少越好;(2)除了增加必要的有效投资外,应尽可能将这些增印的法币通过各种途径支付给低收入人群。
增印法币数量越少,所致的通货膨胀率越小,经济系统越稳定可预期;增印法币除了必要的有效投资外,主要支付给低收入人群,有利于最大化单位法币的边际效用,这对产出总量不变时最大化国民福利是有效策略之一。
5 法币购买力的多样化管理
法币金融体系中,价格刚性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各经济要素局部时空处的价格下跌并不影响其上涨总趋势),经济体增印法币避免流动性不足成为必然,单位法币的购买力递减是必然趋势;但另一方面,有的债权债务的价值量是不容随便变更的(不容许通货膨胀税缩水其固有的价值量);如何协调管理这些法币金融问题?多样化管理成为可选策略[9,10]。
一般的流通或储蓄性法币,单位法币购买力可任由市场自然升降;而对一些特殊的债务记帐单位(特别是国际债务记账单位、养老基金等),可以合同约定与特定商品或商品篮子挂钩,如CPI(消费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PYN(社会总商品物价指数—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人们自愿选择各种可挂钩的金融工具管理自己的法币财富,这种多样性有利于金融的稳定与繁荣,现期法币若可与CPI、PPI、PYN等挂钩,则金融管理中会多出一些保值工具供人们投资选择,国家管理金融时也会多一些措施。
以CPI为例:国家可设计一种新债券—CPI债券,它与国家CPI牢牢挂钩但不给利息(特定经济态时还可以是负利息管理),国家规定此种债券任何时候都可以按面额大小经CPI校正后兑现成法币。
比如说国民A在t0时用a元法币购得面值为a元的CPI债券,若到t1时其CPI相对t0时为200(上涨1倍),则t1时可兑现法币
同理,PPI债券的意义在于:确保一定量的法币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到价值量等同的“与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或劳务”。
PYN债券的意义在于:确保一定量的法币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到价值量等同的“通用商品”。此处的“通用商品”是社会产出的全部商品,不分生产与消费。
可以理解人们都期望法币购买力保持稳定,但当经济实践中遇到经济增长、财富分配、投资就业等多重社会目标与这种期望相矛盾时,人们就不得不综合权衡各种利害得失。当保持法币价值稳定的益处已经小于其损失时,保持法币价值稳定就不是一种明智行为(不包括对外债务,此处特指各国国内流通的法币)。然而,如果没有任何金融工具可以为一些应当保值的法币财富保值(如国际债务、国内养老基金等),保障人类政治经济可持续繁荣的难度就大许多。因此,综合性地多样化管理法币购买力才是各国动态采用的明智策略。
6 法币管理伦理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是法币,法币可以低成本无限印刷以克服流动性不足,但又易致通货膨胀。如何正当性地趋利避害?这就引出了法币管理的伦理要求。
法币伦理研究文献日渐增多[11~15],本文前几节中也部分提到几点,此再次集中强调其中最基本的三大法币伦理基础。
(1) 通货膨胀最小化:通货膨胀的危害众所周知,所以,即使是必要的通货膨胀,也要尽可能控制在最小程度。
(2) 新增法币投放合理化:新增法币到底是投向投资还是投向消费,或各投多少等,要有合理依据(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生产力促进、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等)。
(3) 法币管理民主化及透明化:为了确保国家法币金融系统不被少数人操控获利,而是真正地为绝大多数国民福利服务,民主化及透明化管理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杨连宁:另一只超级大老虎吃肉不吐骨头- 财经评论- 大参考 www.dacankao.com/f...id=31312
[2] 罗光华.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危害、原因及对策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01期
[3] 李变娥. 通货膨胀的危害及抑制对策[J]. 价格与市场. 1996(04)
[4] 尹伯成. 谈通货膨胀的危害和控制[J]. 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4(11)
[5] 吴春明. 通货膨胀:危害、成因、对策[J]. 福建金融. 1988(10)
[6] 曾春九. 对通货膨胀危害·成因及遏制的比较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 1989(01)
[7] 逄锦聚. 论我国通货膨胀的危害、成因及治理[J]. 南开经济研究. 1989(01)
[8] 李成瑞. 对通货膨胀危害的若干分析[J]. 中国计划管理. 1988(11)
[9] 双货币理论--任志-www.boraid.com/article/html/10...
[10] 论货币职能的演化及其多样化管理- 价值中国网 - www.chinavalue.net...
[11] 韦森. 货币、集体意向性与市场的道德基础[J]. 学术月刊. 2003(08)
[12] 范宝舟. 财富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J]. 哲学研究. 2010(10)
[13] 禹芳琴. 亚里士多德的货币伦理思想探论[J]. 求索. 2006(02)
[14] 骆祖望. 论新货币革命中的伦理与技术[J]. 哲学动态. 2003(08)
[15] 货币生产的伦理/ (德)许尔斯曼著;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2014年9月11日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