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最大难题


 按照相关部门官员思路,不把首都定位为经济中心,即可转移部分经济功能,可以采取合办园区、利润共享的方式实现非核心功能的分解,从而解决城市病。“要靠北京自己来解决交通拥挤、气候污染等问题,100年都解决不了。”上述官员重申。

  河北省保定、廊坊等市已经着手部署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准备部分产业和部门搬迁,而天津市也早已草拟了一份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方案。
  在一些学者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真正难题在于京津的经济中心之争。天津被官方确立为北方经济中心,其发展依靠其沿海优势。北京虽不曾被定位为经济中心,但是它实质上就是经济中心,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优势均是天津不可比拟的。
  杨连云介绍说,建国前北京一直是个消费城市,建国后在苏联帮助下逐步转为生产性城市,企业涵盖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发展规划从未被定位为经济中心,但是北京一直按全国的经济中心来做。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提出首都经济概念,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在政策引导下,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急速向北京聚集,北京成为央企的总部、跨国公司总部,一些原本在河北等地的企业也纷纷将总部迁往北京。
  “大树底下不长草”,河北人抱怨大量生产要素被北京“虹吸”,反过来,河北还要向北京提供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
  拥有沿海和港口优势的天津,实际上更多依赖于东向沿海,对京津冀一体化依赖程度较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天津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也较为积极,有意承接金融、贸易、央总总部、医院、高校等方向的企业或机构。
  杨连云认为京津冀今日之格局,与财政体制有关系。由于是分灶吃饭,税收多也就意味着留成多,基本建设资金充裕,奖金福利多,这就促使地方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特别是第二产业。所以北京大办工业,北京市二三产业总资产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总资产更是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6.9%。
  由此,京津冀如何分工协作,更多的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割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