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纾解雾霾之痛
陈柳钦
不知从何时开始,雾霾这个词眼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也开始刺痛我们的心。网络上有许多这样的幽默段子,说的是在卫星地图上,北京一夜之间消失。“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一句调侃的网络流行语道出了人们面对一波波雾霾的痛苦和无奈。
雾霾频繁引发社会的高度关切,但随着雾霾的不断发生,社会对雾霾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当初的惊慌到现在的淡定,仿佛雾霾就如阳光一样自然会来,大家尽管对雾霾很烦心,一般民众除了调侃之外,对雾霾出现了“适应症”:在雾霾天气,该干嘛干嘛,环境保护意识并没有在雾霾中增加,反而有淡化的倾向。对于雾霾的习以为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会却变成了一种毒素,麻痹了我们感知痛苦和危险现状的本能,瓦解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雾霾,21世纪里的隐形杀手,因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隐蔽性和杀伤力而时刻牵动国人的神经。雾霾之痛拷问发展之失。雾霾大面积集中爆发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黄牌警告:环境告急,现行的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模式不行了,必须转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是我们未来发展之路。不仅如此,雾霾天显然已经威胁到人的健康,治理雾霾刻不容缓,相关政府部门不能相互推诿责任,必须“协同作战”。同样是因为空气污染,1952年伦敦爆发灾难性的烟雾事件,导致多达12000人丧生,历史的血泪宛在昨日。当下,如果环境民生在同一时发展的博弈中不幸落败,也许今天的雾霾天气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不再只是危机信号,更可能成为历史悲剧的重演。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2012年在巴西举办的“里约+20”峰会上,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进一步凝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一系列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危机,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十七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一目标的提出,使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主干的文明体系得到了新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原有文明体系的内涵,强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定位和文明发展的层次要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即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统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实施,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如今,生态文明已经上升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驾齐驱的高度。党和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至战略高度,充分显示了为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历史担当。
伴随着北京市12月8日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这个已经肆虐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健康杀手再次回到人们的身边,要摆脱它、驱散它、直至消灭它——恐怕仅仅依靠风是不行的。绿色发展才是治理雾霾的根本之路。绿色发展才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所追求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一系列部署,开创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题中应有之意。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体现了国际社会全面正确认识自然、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和谐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与理想追求。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前进的方向。前进方向已锁定,落地意义则重于泰山。绿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颜色,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是稳定安宁和平的心理象征,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唯有绿色发展的“拳头”“沉稳有力”,才能避免雾霾之殇伤肺伤心。
当然,绿色发展得先从思想端治理雾霾,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根除,空气当中的雾霾更难根除。同一个地球,我们是生存生活的命运共同体,无人能置身事外。治理雾霾,我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调侃者,不是抱怨者,不是质疑者,我们不能在天气好的时候,对随处可见的污染、对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视而不见,而一旦出现雾霾就怨天尤人。我们要从思维方式上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坚守生态文明的红线和恪尽职守的底线。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履蹒跚,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爬坡过坎,都引发起不少人“要不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疑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抓发展,只要方式得当、路径正确,不仅不会拖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近平还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当然,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规划书中,也不是挂在我们嘴上批判他人的道德武器,而是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内心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取向。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最基本、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雾霾天气的频繁光顾,不仅暴露了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欠账,更暴露了我们在环境监控过程中落实的缺位。如果说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那么执行好各项既定措施的态度更是一个永远不能松懈的标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雾霾成为不治之症,大气污染防治必须长期抓、出狠招。重度雾霾奏响加快绿色发展的集结号!各地都应该本着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谋发展,都应该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指南,成为价值观,成为行为准则,都应该彻底摒弃片面追求GDP、追求经济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践行绿色发展,每位国民、每个单位都应该增强主人翁精神,头脑中常吹绿色清风,刮走思想中的“雾霾”,拿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气魄,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赢得发展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