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模式创新,破解由玉米价格下跌引发的农业难题


立足模式创新,破解由玉米价格下跌引发的农业难题
吴国林 张小虎
一、 由玉米降价引发的对当前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毫无疑问,玉米产销问题,已经上升为当下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由于受两板的挤压(“天花板”和“地板”),再加上至今年起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对玉米产业链形成正面冲击。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2015年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的产量合计达到9500万吨,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高达40%,从2014年东北临储玉米托市标准价1.12元/斤到2015年陡降至1元/斤,再到如今的每斤0.7元(不少业内人士看跌至0.6元),短短两年时间玉米价格几乎“腰斩”。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黑龙江绥化地区某深加工企业14%水分三等新玉米挂牌收购价为1360元/吨,比去年开秤提前了8天,开秤收购价同比下降500元/吨;吉林长春榆树地区某深加工企业14%水分三等新玉米挂牌收购价为1400元/吨,比去年开秤晚了6天,开秤收购价同比下降600元/吨;内蒙古扎兰屯某深加工企业9月中旬已开秤收购,14%水分三等新玉米收购价为14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500元/吨。
 
 
 
 
 
 
 
 
 
 
 
 
 
 
 
 
 
 
 
 
 
 
虽然当前凸现出来的是玉米问题,但却折射出整个农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农业生产角度讲,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规模化、组织化方面取得有效突破。一家一户的单一种植模式决定了农民不是市场主体,这种模式也决定了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率、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很难做到持续增收。
(2)从外部环境来讲,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一是价格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二是补贴制约: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国家对农产品进行支持和保护的空间已经不大,财政负担较重。三是成本制约:农业生产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四是环境制约:一些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3)从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讲,农民收入提高缓慢。我国目前农村人口仍高达6.3亿人,据统计201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收入差距仍接近3倍,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提高6.3亿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何等迫切,何等重要。
  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参考现有的经过探索的经验,提出系统化的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的综合创新模式。
二、 创新模式,建立新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解决当前东北地区种植玉米的难题,关键是要解决好人到那里去、钱从哪里来、市场如何对接三大问题,其核心是通过载体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两大目标。本文提出构建三大体系,搭建两个平台,实现两个目标,调整好一个结构的“3221”模式。
构建三大体系,是模式创新的理论支撑,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有效配置人和土地两大要素资源,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构建标准化可追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价值实现,以及市场如何对接问题;构建综合性投融资担保体系,解决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以及货币资源有效配置问题,创新投融资机制。
(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农民是主体,合作社是载体,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核心是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解决有效配置农业生产中人和土地两大要素资源问题。
本模式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每两万亩(不同地区可根据土地资源实际确定规模)为一个合作社单元,引入专业化生产手段,目前以代耕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以土地入股,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统一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统一管理。
(二)构建新型产品流通体系
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大力发展“私人定制”的订单农业。
农产品流通销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无差异的粮食产品,如玉米、小麦和部分大米,这部分粮食作物可以通过统一的交易平台流通销售。另一类是差异化的农产品和生鲜产品,如有机大米,蔬菜水果、肉类和其他深加工农产品,需要构建新型产品流通体系实现销售和收益最大化,这部分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定制化、网络化的安全生态农业,流通渠道建设和销售模式创新是前提和保障,产品绿色、安全、优良品质是核心。
 (三)构建新型农村投融资担保体系
关键建立起资金“进得来、出得去、用得好”三大功能的新型农村投融资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竞争性的县级农村投融资组织体系,培育和建立农村投融资主体,创新土地抵押权制度,面向社员和农村的投融资担保机制,建立涉农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期货交易平台。
新模式在深度整合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粮食银行”,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资金问题和粮食收储销售问题。
(四)搭建两个平台
搭建两个平台,对农民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和代耕方式降低种植成本,通过粮食银行降低粮食存储、交易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通过生活资料团购降低消费成本。
(1)县级综合服务平台
县一级综合服务平台是由县一级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公司,也是县一级合作总社。
其职能由四个方面:生产资料集中采购,生活资料团购、粮食银行、投融资信用担保。
粮食银行是县级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合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信贷机构以及供销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粮食银行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以千家万户的农民储备粮为基础,借助粮食仓储企业、粮食交易平台等关联利益主体,实现粮食储存、交易、支取消费、资金借贷等项功能。
对社员而言,有三项主要功能:
一是粮食存储交易。合作社社员把粮食储存到“粮食银行”,不需要支付存储费用,储存费用由政府补贴给银行和仓储企业,“粮食”作为特殊的商品,农民对其拥有所用权和使用权,凭借粮食银行提供的“一卡通”销售粮食,卖出时间、卖出价格都由自己决定,粮食银行为其提供交易平台和相关服务。粮食加工企业通过“粮食银行”交易平台购买粮食后,也可以储存在粮食银行,但需按照市场价格支付仓储费用。
二是提供农业生产流动资金。建立“粮食银行”信用担保机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抵押形式担保,给每个农户发放的“一卡通”既是储蓄卡,又是信用卡。农资采购、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费用都可以“刷信用卡”支付给代耕服务公司,粮食销售后资金要首先打到县级综合服务平台信用社监管账户,结清农资采购和其他生产成本后将剩余资金打到社员个人“一卡通”账户中,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流动资金问题。
三是信用消费功能。在信用额度内,农民也可持“一卡通”进行生活消费。可以在粮食银行制定的惠民超市进行信用消费,购买自己需要的成品粮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2)搭建村级专业化合作平台
村级平台是村一级专业合作组织,是县级平台的支撑单位,是把农户组织起来专业化合作的载体,是代耕模式的实施主体,是村级集体经济的载体,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载体。
村级专业合作社具体包括农机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种养殖合作社对社员采取统一的服务。据经验看,农机种植合作社服务面积以两万亩地左右为宜。
合作社可以采取三种组织模式,一是支部领办,二是支部书记领办,三是农里能人主办。支部在合作社中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此来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化的道路的有效途径。通过基层组织与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让社员有了可持续增收,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保障。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基层组织有话语权,也是让农民坚定跟党走的有效保证。
(五)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两大目标
新模式通过构建新机制和新载体,有效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对接市场,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而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借助组织的力量,只有“造船下海”才能有效对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只有农村集体经济这艘大船发展壮大了,农民持续增收才有保障
(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
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解决好农村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积极调整粮饲结构,就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引“草”入田,增加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做成以“私人订制”为目标的功能性食品通过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技术创新,逐步做到用草来替代粮食,减少养殖业对粮食的大量消耗,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养殖业对耕地资源的依赖,实现养殖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养殖业对粮食的消耗减少后,粮食安全可以理解为重点保证人用粮食的安全需求量即可,客观上缓解了粮食安全的压力。
三、保障措施
1、允许试点地区对县一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重组:积极探索农信社转变成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允许社会资金控股和参股,放活用人权和财权,更好地为合作社社员服务。
2、允许试点地区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粮食抵押等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
3、过渡期内,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社员贷款贴息和仓储费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