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些穿着泳装的美女在杭州茶园表演瑜伽采茶,可谓是波涛“胸”涌,“胸”涌澎湃!这是既江苏某景区唐装美女“爆乳”采茶之后的又一壮举。
这些打着各种旗号在茶园表演的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出名,这是营销的关键一环。古今中外,无论是营销什么,产品或服务,都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做基础。但既然是围绕茶或茶园来打插边球,那还是要讲究一点规则的,而不能随随便便糟蹋了传统文化,下面简要谈谈究竟哪些人或哪些行为有这样的“嫌疑”。
第一,没有敬畏之心,就是糟蹋传统文化。无论何时何地,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都要有敬畏之心。古人在茶诗创作时,也流露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例如,唐朝陆龟蒙《茶人》一诗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趣。” 五代后晋郑邀在《茶诗》中写道:“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这些诗句中对茶的赞誉,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的赞誉,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更是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
再如,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茶叶品牌文化的形成也需要时间,绝大多数地区的茶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这就需要老板心存敬畏之心,深度挖掘茶叶及相关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真心保障茶叶品质,让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价值走向一致,从而快速减少消费者的选购障碍,推动茶叶品牌健康快速崛起。至于动不动就“挤胸”“爆乳”“展露事业线”的做法,还是停一停吧!
第二,没有专注之心,就是糟蹋传统文化。茶叶成千上万种,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尊重这些特色,加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在提醒着茶企必须要重视茶叶特色和消费人群的差别。也正因为此,谢付亮认为“小”就是“大”,即,茶企甘愿做精做小,不盲目做大,不盲目追求规模,不追求做大的虚荣,让整个茶产业百花齐放,才是中国茶产业做大的的根基。
换言之,针对当前茶叶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事实,甚至大多是小微企业的事实,每个老板更应当认清形势和现实,集中现有资源,持续不断挖掘各类资源,专注于某一个优势富集的领域,然后去创新去做强!否则,必然分散精力,削弱自己对茶叶营销的掌控度。
第三,没有钻研精神,就是糟蹋传统文化。既然要做茶就要承前启后,古人的文化遗产需要钻研和利用,现代的消费者心态更要认真钻研。先秦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个朝代都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地方政府或茶叶企业皆可在精准定位和统一规划下,信手拈来,巧妙组合,从而既提升品牌价值,又提高销量。
例如,历史上的茶诗无数,经常被提及的茶诗并不多,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经常被引用,为什么?不仅是因为元稹的才气,也不仅是因为元稹对茶叶有着深刻的洞见,其创作形式更是令人脑洞大开。如今是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家都需要脑洞大开的内容,就像网红papi酱,不仅有才华,其表现形式更是令人脑洞大开,甚至是“毁三观”!若是放在古代,也许就是“元稹酱”,其宝塔诗如下: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再如,九华山老茶人章启虎先生响应两会号召,通过点茶成金新媒体向社会呼吁尽早保护和利用九华山徽岚高山生态茶园附近的“佛茶古道”,即九华山登山古道,有传说称部分古道是宋代铺设的,不仅是古人攀登九华山的必经道路,也是古时候茶叶上下山的必经道路,故又称作“佛茶古道”。随后新华网、中国网等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也予以了关注和报道,“佛茶古道”正在加速成为中国茶产业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线。
第四,迷信传统文化,就是糟蹋传统文化。只是凡事都有利弊,并不是古人留下的都好的,你就要照单全收。就像穿布鞋喝茶可以,但若觉得穿皮鞋喝茶不合适,穿球鞋喝茶贻笑大方就错了。发展茶产业一定要创新,创新就要利用“无中生有”战略思维,各种照单全收的思想要警惕!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规则在颠覆,更不能迷信传统文化,但好的东西一定要传承!
例如,茶产业的文化营销可以降低一定的比重,要搞好文盲营销。文盲营销”是相对于“文化营销”而言的一种茶叶营销方式,其倡导营销要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重心在于强调茶叶在物质层面的功效,同时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目标受众迅速知晓茶叶的益处,从而渐渐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最终推动茶叶企业乃至茶叶行业的发展。可见,关于“文盲营销”的不解和争议,恰恰反映出“文盲营销”的重要性,消费者起初没有太多的耐性,你要“让目标受众迅速知晓茶叶的益处”。
另外,与过度重视茶文化的“文化营销”相反,中国茶叶行业出现了一种过度简化茶饮的趋势,即,将饮茶过度便利化,竭尽所能地抛弃“茶叶”或茶文化,甚至把茶文化一抹干净,看不出任何“茶叶的痕迹”。这种过度便利化的饮茶,就像只剩下性的爱情,那已经不是爱情,只是动物本的一种本能而已。人类需要性之类的动物本能,但若一切围绕性本能来转,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义了。就像一些炒作,整体围绕女人的胸部做文章,挖一挖“乳房陷阱”,制造“奶茶风波”,根本上是一种负能量。
总而言之,茶叶虽然是健康之饮,但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非万能神药,不能以偏概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有精华,有糟粕,绝非都是金子,同样不可囫囵吞枣,唯有因地制宜,批判地继承才能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图片转自百度图片,向原摄影者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谢付亮,品牌实战权威导师、茶叶品牌营销权威,15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近20年品牌运作经验,观点、论著和案例被国内外1000余家媒体推荐或报道,著有《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指点茶山——中国茶业诊断与谋略》(福建人民出版社)、《卖茶你要这样说——快速破解茶叶店的49个销售困惑》、《一群正在回家的人——一位“营销诗人”的人文诗选》(上海三联书店)等10余部著作。更多快速实战的茶叶销售策略请搜索“dianchachengjin”订阅点茶成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