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我的《“智慧时代”学校、教师职业变化预测———中国国民教育前瞻30年研究报告》一文,发出后至今没有收到回复,在小范围(学校内部)公开后,虽然没有多大反响,但自己的思绪却没有停下来。
30年后智能社会的智慧教育的主导者是谁?学校的主要责任是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才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未来的教育分三大块,一是基础教育,二是职业人才教育,三是科研人才教育。
1、基础教育的主导者
基础教育,从初中以后,将完全实行远程教育,实现教学资源公平共享,自学,是个人的事情,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集中在一起听、看课。
全国统一高考仍然存在,但高校录取考核因素复杂多样,高考分数只是其中一个参考值。加重考虑的因素有:学习者的智能结构特征、社会活动能力、向善人品表现、创新思维成果等,这些目前没有考虑的项目,将占相当比例。
基础教育的主导者是政府支持的网络学习平台,初始阶段,估计一省一个学习平台,但操作系统不会超过10个,经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最后可能只有两三个基础教育学习平台。
2、高等教育的主导者
高等教育自然分成职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教育两大类。从人才培养量上考察,职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教育之比是8:2或9:1。
(1)职业人才教育,采用远程教育的机率非常高,即使是实践教学也有一半的时间是远程教学。职业与应用本科院校按专业和层次,以专业为中心组成几千个专业教学网络,一个专业全国最多不过两至三个教学网络。专业网络中心学习平台就是主导者,象现在手机的苹果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一样,学习平台操作系统和各种适用于不同专业学习需要的软件组成的专业学习系统,就是未来职业人才教育的主导者。
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高校未来竞争的核心就是这个平台。
(2)科研人才教育,其中的通才教育部分,也是采用远程教育模式,上讲台面对面授课的教授,是少量知名的、有深厚研究成果的、科技前沿探索者的专利,已经成熟并普及的旧有知识,无需面对面的讲授 。研究型高校集中的都是国家顶尖级科学技术研究大家、大师级人才。而且,那时的科学家与教授是一体的,没有高深研究成果、没有前沿科技探索,是不可能上讲台的,也没有人愿意听。
3、教师与课程
大量的教师将从事现在称之为“翻转课堂”的工作,他们是学习辅导员、生活教练员、实践的导演。
真正从事三类教育的教学教师,大多进入课程公司,参与课程设计、编写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导演、教学摄录、作业设计、成绩考核等工作,课程教学是集体大脑的产物,任何单一自然人都不可能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由学校走向商品化,有一个过程,先由学校生产课程,从顶尖教师进入课程生产公司开始,教师逐步成为高级白领职业。
高校课程又分两类,一类是讲授课,一类是自学课。讲授课,主要是导论课(即课程发展史)和专有技术课。课程发展史或技术发展史,一直到课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最后,需要学生自己探索。自学课,无需讲授,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程自学获得知识,且这类课程象现在的游戏一样,一旦进入学习程序,每一个节段,都有各种奖励,鼓励学习者继续学习下去,直到追索到最前沿。
每门课程都是一个课程群,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现象将消失。课程是课程系统的称谓,一个课程系统有多本教材、实践指引、参考视频、与游戏类似课配套,作业与考试一人一套专用题目和考试方法。要获得高分或满分,需要作出较大努力。
4、学生的学习与学校
学生学习方式是自由、自主安排,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学生一旦制定好学习计划,就象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放不下、停不了,到了学习时间,穿戴设备会自动提醒、自动播放,自动出题、自动打分、记录成绩。甚至学习时间过长,提醒学生停止学习,出去活动一下身子骨,如不执行,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学校和校长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教学和考试基本与学校无关,甚至毕业证都与学校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学校购买哪家课程公司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学校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文化氛围、历史美誉才是学生选择学校的主要条件。
学校提供的与每门课配套的实践设备设施,是学习的必备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校,需要按专业、课程规范(不同系统有不同规范)清点其硬件设备设施。那时的学校软件不及硬件重要,因为软件是公共资源,是课程公司投入,与学习相关的网络硬件才是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
但学校育人软、硬件资源又是学校独有的。淘冶人品、修身养性的文化氛围与活动、内涵等,是区别不同学校育人质量的标的物。
高校的专业中心、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心是教育的主导者,幼儿园与小学与现在的变化不大,师生仍然是面对面的教学,从初中开始分化,到高中,就全部实行远程教育。因此,高中和高中后教育的主导者就是专业中心和课程中心。
5、学制与人才培养
那时的学制是灵活的,跳级和留级的学生大量存在,普遍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学习,再也不是老师逼学生学,而是学生逼老师学,课程公司逼教师学。辅导教师职业是一个学习的职业,寒暑假全部用于培训学习。实践指导教师是专门职业,一般由高技术、熟练工、工作经验丰富者担任。
大型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职业高校,专门为本集团培养年轻的新技术工人。中等职业教育消失,全部是大专以上高校,而且,大专与本科界限消失,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年限门槛。大学毕业证只提供网址,能在网上查到每门课程的全部学习经历、过程、成绩,甚至有视频录像。
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预期下,职业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紧缺人才,企业必须拿钱补助学生、补贴学校,才能获得新增年轻技术工人补充。
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如果不能进入研究工作岗位和高校者,一般需要到职业高校补充学习一至两年,才能就业。
201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