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时节话养生  

     陶国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

作者系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首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成员)

   

 

序更迭,忙碌中又到了一年端午时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目前影响较大的为纪念屈原说。但考诸文献,端午节的起源在时间上远早于屈原;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闻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活动。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大多围绕卫生健身、驱毒辟邪,故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笔者赞同此说。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在于“治未病”,注重防患于未燃,朱震享《格致余论》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今节届端午,应编辑同志邀约,不揣浅陋,就节令养生调摄问题略作探讨,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禳毒辟邪可效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此外,又有五月五日“恶日”的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尚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记载。当然,这些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东西应该摒弃。究其原因,大约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

亦因此,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禳毒辟邪”,成为端午节流传较广的民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和菖蒲都是常用中药,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避瘴戾之气,驱蚊蝇虫蚁,净化环境。我国古代先民较崇拜艾和菖蒲,《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另有文献“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神农本草经》载菖蒲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古代文人甚至把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从唐宋开始,文人士大夫开始流行植菖,甚至,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

    此外,古人尚有端午节系“五彩丝”习俗。《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后渐进演化成佩戴香囊。清人顾禄《清嘉录》载,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大都住进单元楼,洒扫庭院已成奢望;偶有挂艾草、菖蒲之想法,然货肆亦多难觅,往往不能遂愿;目前一些中医医疗机构配置的端午“香囊”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部分香囊中都有艾绒或菖蒲,“不效艾符趋习俗”,但以香囊作艾蒲,或可补此遗憾。

另外,就笔者观察目前栽养菖蒲,又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此物也是十分容易栽培的,家里不妨种上一两盆。古人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可资借鉴。

精神调摄重养心  

 常言道,养生先养心。高濂《遵生八笺》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有七情致病说,情志不遂,气机失调,郁而不达,可以致病。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或迫于生计奔波在外,离多聚少,来回奔波,多有不易,对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等,也是逐渐淡化;另外很多父母与子女相隔甚远,还有很多空巢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之情,难免有之。或有目见他人端午节日团聚,和谐融融,失落之心境也会油然而生,且古今之人皆有之。

唐人殷尧藩有《端午》诗言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从这首七律可以看出,诗人在端午这样一个特定节日,触景生情,感叹年华易逝,人生浮沉,多有感伤。倘若情志抑郁,忧忧寡欢,多易变生疾病。

    此外,端午时已入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应心。《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神明,主血脉,夏季炎热、心火旺盛、阳气易泄,可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精神不振等症,更宜注重养心,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灵枢·本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宋人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载有养生七要,强调养各种“气”,“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明人陈眉公《幽窗小记》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闲逸心境;佛家《楞严经》有“不被物转,则能转物”,“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之深哲禅机。这些养心的方法和态度值得学习。业师尚志钧教授生前倡导“三通”养生,寿至耄耋,尚公认为做到“血脉通、心气通、胃肠通”,吃的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则“天年”可期,通俗易懂,可作参考。

节日饮食须有度

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普遍的一个习俗,自古有之;粽子的品种也是各式各样。大文豪苏东坡吃杨梅粽留有“时于粽里得杨梅”的优美诗句;诗人张耒“水团冰浸砂糖裹”之句,则描写了诗人用冰镇、蘸糖佐食粽子的吃法。清人林苏门有诗“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更是描绘了火腿粽子的特色。现时段的粽子更是五花八门,有肉馅、有红枣馅、赤豆馅、绿豆馅等等,不胜枚举。

粽子多由糯米(北方又叫江米)或掺杂糯米做成,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其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可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解毒。糯米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可以辅助治疗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等多种疾病。

  粽子虽是味美可口,又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但进食需要注意,因香糯性黏滑,不容易消化,这就需要吃时有个度,不能贪嘴。特别是小朋友和老年人,以及有胃切除手术史,或罹患胆囊炎、胆石症以及消化不良等疾病的人,更是要注意。《名医别录》载其“作饮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本草纲目》载: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

  此外,节日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总免不了七大盘八大碗,更少不了大鱼大肉之“硬菜”,肥甘厚腻之物,过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所谓“饮食自倍,胃肠乃伤”(《素问·痹论》),可诱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甚至急性胰腺炎等危急重症,应注意适可而止;还有饮酒要适度,切不可贪杯。

时岁更迭善天和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基于运气理论养生治未病,更符合“天人相应”规律。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故而需“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做到“顺天时、善天和”。王冰《玄珠密语·序》说“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可以修养五内,资益群生”。宋代政府曾组织编制运气历,提前公布,根据运气理论以指导民众养生防病。

     今年2016年为丙申年,据《素问·气交变大论》总体运气特点是“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圣济总录·丙申岁图》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见太羽水运,岁水太过,气化营运先天,……故地气扰而其令挠,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结合实际气候特点,今年主要容易出现心系、脾胃系统疾病。尤其是进入“三之气”(520722),文献记载“善暴死”(猝死),值得注意。

    李隆基《端午》载“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宋人陈岩肖《庚溪诗话》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之论。端午以后,长江流域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湿气愈重,加之“三之气”三火叠加(主气、客气少阳相火,客运少徵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更应加强调摄,未雨绸缪。

一方一粥助调养

针对丙年“邪害心火”之运气致病特点,宋人陈无择《三因方》载有“川连茯苓汤”一方,龙砂医家缪问阐注曰:“少阳在上,炎火乃流,阴行阳化,所谓寒甚火郁之会也。……丙为阳刚之水,故宗《内经》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立方,妙在不理心阳而专利水清热,以平其汩没之害。”笔者从临床观察,今年出现的失眠、心悸、胸痹、湿疹、皮肤瘙痒、眼球结膜充血、眼部分泌物增多、脚气等病症,或伴纳谷不馨、体倦、乏力,舌淡红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厚腻,大便或溏稀或粘滞,属“寒甚火郁”病机者,屡用不爽。同时用之以“顺天时、善天和”,作养生“治未病”,也有佳效。

作为养生保健方推荐剂量介绍如下:川雅连2、云茯苓3、剖麦冬3、盐车前子(包煎)5、细通草3、炙远志3、法半夏3、炒黄芩3、生甘草3,生姜3片,大红枣1枚(擘),煎水代茶饮,不拘时段,1日或21剂。亦可打成粗末为散,做成袋泡茶。

     此外,夏天热气耗伤能量、津液,湿热困脾,口淡纳差,不思饮食,容易疲乏,佐食药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周书》载“黄帝始,烹谷为粥”。《本草纲目》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推荐一款“红薯苡仁莲子粥”(粳米50g、糯米10g5:1)、红薯20g、苡仁米30g、带芯莲子10g,水适量,文火熬制,粳米与糯米比例根据个人胃口喜好,酌调)。

     阐其义,《本草纲目》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能使人“长寿少疾”。相传当年乾隆帝十分喜欢吃红薯,赞“功胜人参”,所以红薯又称“土人参”。苡仁米味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止泻等功效。《名医别录》载其“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养心安神。莲芯甘、苦、寒,入心、肺、肾经,可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津止渴,清热安神、强心。

《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祝大家健康快乐每一天。有关四季养生内容,待日后专题撰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