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而言,教育作为提高一国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国增量价值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教育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一定时期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等方面,从教育所产生的效用外延性分析,其明显地带有外溢性较强的发展特征。考虑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并且教育时间较长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应该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由国家来承担。鉴于“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的差异,考虑中国庞大人口规模等因素,当前,中国发展教育的立足点,不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而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的方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育出一大批顶尖的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的,当前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应该将义务教育延长至高中阶段,由国家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对于职业教育采取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的原则,也实行免费教育。而对于高等教育,其发展的立足点不是通过自费的方式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而是应该在适度控制高校招生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免费的教育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公立高校的学生实行精英教育。同时,为了满足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办私立学校或者公立学校根据考生的分数有选择地实行自费招生的方式,扩大高等教育的受益面。
从中国目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国对于小学至初中教育实行免费教育,但是,受教育经费较少以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影响,中国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家长负担仍然很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中国农村以减轻财政负担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网点集中式改革,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家长的伙食费用及交通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长途奔波负担,其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所体现出的均等化特征;第二、受“一切向钱看”因素影响,虽然在小学至初中阶段,国家实行免费教育,但是,部分教育机构及其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居民对于教育的刚性需求,与民办机构相配合,通过举办校外辅导班的方式,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其在加重学生家长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应该说,目前中国某些地区存在的针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校外培训产业的繁荣发展,并不是教育产业繁荣的标志,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发展初衷。就高中教育而言,受经济条件限制,目前中国一批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以后,就开始辍学、出门打工挣钱,这些学生中有一大批智力较高、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的辍学使中国失去了一批宝贵的人才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就大学教育而言,在昂贵的学费面前,虽然有优惠的贷款资助,但是仍然有一大批学业优良、智力超群的学子被拒之于门外,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才资源的又一次浪费。非但如此,虽然高等学校的自费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高校的教育费用支出负担,但是,受“一切向钱看”错误观点影响,目前,一些高校教师也无心教学,通过走穴等方式,去赚取利润。而一些高校为了多赚钱,也把很大精力放在举办培训班以及在职教育上面,以此获取较大的收益。理论上而言,教育外延的扩张,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一国居民的素质。从实践中看,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接受在职教育的群体,多数为官员和商人,他们接受在职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通过这个渠道,获取文凭,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者通过培训和在职教育的方式,结交权贵。从资金来源来看,这些人接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资金,多数来自于公款,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教育倒三角”现象。
鉴于中国教育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加以解决,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对于从事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应该作为财政公共支出项目进行列支,在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提前下,使教育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处于全社会的中等偏上的位置,以此使教育工作者安心教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当前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应该通过就近、便利、适宜的原则,来合理安排中小学网点布局,改变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大规模集中现象,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城区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而言,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在各区之间的相对平衡,减少那些为了争夺优秀学校而加重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现象,使课外培训机构没在生存土壤。
第三、改变目前存在的在职教育费用负担原则,将在职教育费用由公费负担改为私人负担,以此确保在职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将单位的教育费附加,通过上缴财政的方式,弥补中国公费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四、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通过对高中阶段实行义务教育的方式,确保那些优秀的人才能够上得起大学。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了较低的收费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GDP规模实现了快速扩张,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而言,中国已经具备对于高中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实力。可以预计,随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对延长,中国居民的素质必将得到大幅提高,其将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第五、对于大学教育可实行精英教育与自费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中国每一位居民的智力潜力。理论上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智力差距的,虽然在实践中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定在目前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相对公正和公平性,也不能完全否定高分与高智商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客观事实,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超常智力人群的潜力,当前对于大学教育宜采取精英教育的方式,确保一大批智力超常的青年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以此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准备。与此同时,在精英教育之外,可以采取由公立学校按考分高低招收自费生以及发展私立高等学校的方式,满足有财力支持的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六、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采取国家与单位共担的原则,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中国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 一般而言,在现代工业社会,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业产品的质量。有鉴于此,当前为了切实提高中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有必要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式,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