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资源概念界定的方向


边境旅游资源概念界定的方向

旅游业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馈赠和社会遗产。边境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同样无法离开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有学者认为边境旅游资源是边境旅游研究无法绕过的命题。近年来,随着陆疆开放的深入推进,边境跨境旅游作为沿边开放的先导产业和口岸转型发展的优势产业,日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边境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也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局部边境段落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等方面。

Timothy认为边境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边境线、界碑、篱笆、城墙和瞭望塔等景物,二是购物、美食、饮酒、博彩等活动;在国外,GelbmanTimothy等指出敌对边境特有的吸引物包括特殊意义的界线、敌对时期的观察点、遗址纪念、恢复良好外交关系的象征;还有学者指出,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是构成边境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国内,毕燕等分析广西龙州边境旅游需求特征时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边关气息和民族风情作为边境旅游资源,姜晓娜将分析黑龙江省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突破了国标中提出的八大类型分类法。陈永涛考虑还原边境旅游资源整体范围,依据边境旅游资源所处的方位,将其分为边界景观、己方资源、对方资源三个部分,并提出边境旅游资源重在“框景”和“借景”的观点。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等沿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认定了3263 处单体,总结出了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的五大特征。

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基本特征、生成机制、开发模式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边境”特质体现不足、将边境旅游资源等同于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等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不具备边境特殊性的旅游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孔明山、望天树、翠屏峰、易武古镇、喃呢温泉等,可以纳入原来的旅游资源理论体系中去描述、解释和预测;对于具备边境特殊性、无法用传统知识体系去分析的旅游资源,如磨憨口岸、关累港、“一眼望三国”(中老缅界碑)、中老泰国际赶摆场、边民互市点、中老友谊村(青松村)、尚勇克木人村寨、中老边民苗族“丢包节”、卡米人红花节等,则必须另起炉灶、进行专门的研究。(来源: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