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天的人总以自己的思维想别人?


 为何今天的人总以自己的思维想别人?

-----在病房里听到一位病人家属与医生对话后而感慨如今之人都不愿意换位思考了!

汪华斌

昨天我到病房去探望一位住院的病人,走道中听见病人家属与一位医生正在争吵;就停住了脚步,想听听是咋回事。只见病人家属很不高兴地对医生说,难道医生就不应该替病人或病人家属想想吗?而这位医生竟然也是很不高兴地对病人家属说,就是你在我的位置也会这么做。至于矛盾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竟然是为对方着想出来的东西是南辕北辙;这才是矛盾点,也是今天我们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而正是这为对方思考的概念,却叫我陷入了很长的深思;如我们的国企下岗政策的制订者就是为下岗者着想,你们再也不必按时上下班了;这是多么的自由哇。同样这些政策的制订者也是为下岗者着想,这些人再也不拿固定工资而守点了;所以这些下岗政策的制订者真的羡慕我们社会下岗的八千多万下岗人员,说不准这就是我们社会即将产生的八千多万个富豪。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年年参加两会的人员,从来没有人说对不起下岗人员;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权利缺损者。这就是我们社会改革开放中永远产生出莫名其妙的方案的原因,也是一部分人能一夜暴发成为富豪;而绝大多数人却在慢慢退步到两极分化的负极。

我们这些毛泽东时代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因为有一个单位管我们的生老病死;可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制订感觉到这限制了人的自由流动,于是将老百姓的铁饭碗全部砸毁了;说这些限制自由的只能是受领导干部承受,结果在砸老百姓的铁饭碗之时同时产生出了领导干部的金饭碗。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换位思考,是用自己的思维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社会的商品房政策是由住分配住房的领导干部定;结果我们社会的商品房永远是刚性需求,因为我们社会没有住房的人永远是没有商品房的人;这难道还能不促进我们社会的商品房的快速发展吗?在这样的全社会换位思考中,我们的农业粮食补贴政策竟然是由不种田的人制订的;所以这么多年的粮食补贴费不仅没有促进农业的发展,反而全面造就农业的萎缩与萧条。同样我们社会的工业补贴政策不是由制造业的工人制订的,而是由领导干部在办公室里完成的。结果与农业异曲同工,自然我们社会的任何政策也难促进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与农业同步倒退。

在领导干部直接代表老百姓的现实情况普及下,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走上了这样的代表之路;医生的思维就是病人与病人家属的思维,老师的思维就是学生与学生家长的思维;上级领导的思维就是下级所有人的思维,老板的思维就是员工的思维;物业的思维就是业主的思维;商店的思维就是顾客的思维。在这样的全社会相互换位中,很多人为这样的换位而莫名其妙。如病人与病人家属就公开不理解医生代表的思维,同样学生与学生家上也不理解教师代表的思维。就如同我今年见到的养老金审查,领导竟然换位思考出了支付宝“社保年审”的好办法。可惜的是如今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竟然瘫痪在病床上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越来越多;难道这些人能出来用面像识别而审查吗?

我们知道换位思考即想人所想,是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然而当我们警察开道上下班的领导干部制订城市规划时,他(她)能理解也每天上下班需要花四个小时的人吗?那堵塞在路上一动也不能动的心情,这换位能换得来吗?同样我们到处高谈阔论城市化的美景,可这些制订政策的人能理解农村老人的生活悲惨吗?为什么古往今来都有告老还乡,可如今的农村竟然禁止你回乡;这些制订政策的人知道那些在城里没有商品房,在农村也没有住房的人吗?这不是换位能换出来的,因为制订政策的人不仅有分配的住房;而且自己也是能买得起商品房的人,同时还是有人送商品房的;如果再加上特权房与小产权房,这些人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套住房的人能换位没有住房的人吗?

管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与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互相宽容与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所以说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然而我们社会的换位思考是代表别人去想,你不处在别人的环境里能幻想出来了;这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症结。换位思考首先是要知道别人想什么,理解与宽容别人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所以说换位思考不如说是管理者的方法而不是真正地幻想,因为角度不同可能看出的问题就决然不同;这才是换位思考的实质。虽然表现出来的的确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但不是首先想人所想;首先是理解至上。在理解过程中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们都有被“冒犯”与“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总是耿耿于怀;自然心中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想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只是自己臆想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