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各安其位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一章讲体道,体悟道的思路,以及道之演化的不同层面与相应体察方法。

   第二章紧接着讲养身,通过体悟洞见了道的无极与太极状态的演化与特点,便持守清静无为与无私无欲的态度处世以回复先天与无极,避免陷入后天对待的无常轮转,不刻意、不执着,也便不无谓的折腾、不纠结、不烦恼,所以神完气足而身心安宁。

   再接着,第三章便讲安民。

   因为无极往先天和先天往后天这往低层次演化的原动力,便是分别之念的扰动,所以要人民安乐与国家安定的根本原则,便是减少人民的欲求与争竟之心。

   故而,不要刻意地凸现某些人的地位而提倡各安其位、恪守本分、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使人民不争名;尽量不要突出与显露奇珍异宝等难得的货物,只看重实际的价值与作用,使得人民不争利,也就不会为财而强取豪夺;不要提倡与显扬五官享受与奢靡的作为,使人民的六根不外驰耗散、内心不贪图外在逸乐而失去清静真纯,从而混乱不定。

   因此,圣人的治国安民方略,是排遣人民的欲望而使人民内心清静空明、充实人民的元气而使得人民身心安和,削弱人民的妄求执着而使得人民生活简朴自然,强壮人民的筋骨而使得人民体魄强健,恒常地使得人民没有机巧诈伪与贪求妄欲而安乐生活,使那些自以为智慧贤能而想刻意作为些什么的人,没有妄求与贪着的环境与土壤而不敢妄为。

   按着这种无欲无求、不刻意妄求贪着的方略治理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短短三章,或者说一小段话,便把《大学》核心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至至善,超额给出了答案。

   体道之有与无,见性知命,则明德已明矣!

   去刻意执着,清静无妄而不妄为,顺天而为有所成就了,也不自恃自居,无执无着而身已修矣!

   严风气之防而不尚名利享受,人民各安其位、简朴自然而不争竞放逸、心清静、元气足、妄逐少而体魄强,大众纯朴而无诈伪、无贪欲,有所执着与贪求的没有支持也不敢妄为,至善大同之治已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