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乍现
本次新冠病毒性肺炎从发现到现在不到两月,死亡人数已经近千人,确诊数量大几万人,影响了全国数亿人的生活和工作,据说经济损失会达到三、四百亿——估计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呢。
湖北省外确诊和疑似病例已经连续下降,专家评论认为已经达到了拐点;而全国性的疑似病例开始大规模下降,确诊+疑似总量出现下降,预示着很快就会出现拐点,光明就在眼前了——千万不能大意失去取得的成果。
最让人们期待的拐点是:治愈人数远大于确诊数+疑似数。
大不同
2003年的SARS,同样是从南到北涉及了大半个中国,其总死亡率大约是10%,总死亡数还不及现在的新冠肺炎死亡数量。
本次的新冠肺炎损失巨大,除了决策缓慢、管理失策等因素,有些原因同样不容忽视:便捷的交通体系,包括飞机和高铁,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病毒的传染速度。
快速交通是病毒传染的放大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次新冠肺炎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那未来再要出现其他的不可预测的情况,又会如何呢?
启示
咱们的规划中原来有功能分区的说法:既产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设计和设置。于是就导致了城市中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比如北京的早晨,人流就会从燕郊涌向主城,晚上就会从主城涌向燕郊。
产城融合已经提了若干年,只是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如今还有不少地方推行产业园的建设,要求企业一定要入园。
未来如果产业园不灵光也就罢了,如果产业园很是红火,就会形成大规模的、时段性、单向的交通流,形成巨大的交通压力、浪费社会资源。
让人们的生产、生活的70%活动,聚集在相对小的区域内,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可以减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