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赞同张红宇等专家对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的影响的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波及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非典”以外,在农业农村领域,除了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危机等个案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对农业农村经济有深刻影响,进而波及到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在农业农村经济领域的表现也并不罕见。“三聚氰胺”、禽流感等问题的影响已超越农业农村范围,一再表现出非常态特征,进而凸显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开放,农业的功能、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增长方式、农业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不断增多,由于人们对诱发农业农村危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认知的局限,农业农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这个时期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也往往是农村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从现阶段看,对城市影响远大于农村,对社会生活影响远大于经济生产,对服务业影响远大于一二产业,对非农产业影响远大于农业产业,对畜禽业影响远大于种植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将是全面的。
疫情对农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在生产端、流通端还是销售端,尚不明朗的疫情发展对农业产生的影响须提前考虑。
生产端:春耕将面临巨大压力,特种养殖或进入冰冻期。今年的春耕将面临较大压力。
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人传人”传播等因素,售卖农业生产资料的商户多处于关门闭市的状态。
由于在当地市场买不到农资,农民朋友只能选择从网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资料。但纵观全网的发货周期看,大部分仍处于短期不发货或者无货可发的状态。
另一方面,疫情也给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打赢这场“防疫战”,不少村落都采取了封村、封路措施,很多在其他村落租用土地的种植户生产资料运不进去,农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在春耕时节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很难找到帮忙人员,农事活动无法进行。由于疫情较重,不少地区原定的植保下乡、技术下乡等生产性服务也被迫停止。
本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源头较大可能是野生动物,这已经对特种养殖敲响了下行的号角,消费者会排斥即使是家养的“野生动物”,如雁、蛇、孔雀、鸵鸟、野猪等等,特种养殖因此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低迷期。
流通端:车辆不给进出成难题,"绿色通道“落地有望解决
因部分地区的封路政策,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或者急需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将面临巨大的损失。据了解,当前多地蔬菜价格跌幅明显,主要还是因为封路导致蔬菜运输受到影响。
疫情当前,加强防控措施无可厚非,但“一刀切”的封路政策实则不可取。对于所有农业人,都急切地希望恢复正常的农资、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需要绿色通道,唯有流通顺畅,农业人才能看到希望!
面对如此严峻的流通形势,近日,三部委联合下达紧急通知,要求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相信随着各地“绿色通道”政策的严格落地,农产品和农资运输会逐渐顺畅。
消费端:供需出现矛盾,线上市场迎转机
疫情对生产端和流通端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市场端。
1、农产品价格飙升,供不应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受道路被封影响,尽管生产基地货源充足,但是却面临运不出去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家都人心惶惶都不敢出门去菜市场和超市,在这种恐慌心理下大家争先恐后的从生鲜电商上囤货。
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家都集中在线上买菜,导致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爆发,而电商平台事先也没有预想到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因此即便调动所有的资源一时间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中药材或迎发展机遇
此次疫情确切的传染源尚不十分明确,随着传染源的明确,势必会引起某类产品出现脱销和价格暴涨。
病毒疫情一般对中药材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具备保健功能、杀菌功能的中药材农产品将迎来强劲的发展机遇。
3、三产受损严重
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而言,一产经济作物会受到影响,二产是关键,三产会继续被损害。
休闲旅游相关的休闲农场、三产融合园区受到影响,民宿行业损失惨重。经历过了大棚房整治行动,国内的休闲农场本来已经近乎腰斩,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本打算在春节旅游季“回回血”,年前也都投入了大量基础设施,买了游乐设施,做了餐饮住宿的准备,但是疫情一来,全部休闲农业园区、景区、民宿只能严阵以待,戛然而止,中止了对外营业。一切投入只能放在那里了。
从当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要求看,应重点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做好春耕备耕,不误农时,奠定全年农业再夺丰收的基础;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城务工。
加强流通管理。当前重要任务是保障货畅其流,畅通绿色通道,实现供需对接,并严厉打击哄抬菜价、肉价等行为,保障市场供给。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通知要求,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把粮油、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纳入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必需品保障范围,除必要的对司机进行快速体温检测外,对运输车辆严格落实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等优先便捷通行措施,确保区域间快速调运,必要的地方可设立农产品运输“接驳区”。畅通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通道,不得拦截蔬菜种苗、仔畜雏禽及种畜禽、水产种苗、饲料、化肥等农资运输车辆。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2019年秋冬季以来,各地按照稳产保供的要求,积极发展南方露地蔬菜和北方设施蔬菜,预计全国冬春蔬菜在田面积8400多万亩,产量1.7亿吨,均比上年同期增长2%左右,这是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供应的坚实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和相关企业的作用,通过及时了解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合理安排蔬菜、畜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正常生产秩序,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做好春耕备耕,不误农时,强化田间管理,才能奠定全年农业再夺丰收的基础。应重点保障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物资供应运输,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农业企业的复工对接工作,确保春耕备耕期间农资质量可靠、市场稳定、运输顺畅。
稳妥有序推动农民工返城务工。加强对农民工的防疫宣传,发挥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等的作用,广泛开展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和科学防护知识的宣传讲解。引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返城返岗时间,避免盲目外出。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对接,农民工输出地要加强主要输入地企业用工、复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发布工作,农民工输入地要加强企业用工情况监测,有组织地做好对接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为农民工提供包车服务。
张孝德教授指出,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大量物质资源和服务等保障措施,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正是乡村,特别是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从种植、收获、运输和销售,都以农民为主完成。乡村的自给自足性,使当今中国在应对疫情上的成本降低了一半。农民工回到乡村之后,乡村特有的“小规模、低流动社会”的特性,是一种天然的防止疫情传播的机制和空间。媒体报道中,有关农民和农民如何抗疫情的信息很少,谁能说这不是中国乡村抗击疫情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其重要秘密是乡村。中国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中国乡村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历史以血的代价证明,一个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乡村和城市均衡发展的形态。
疫情之后,我们如何看待乡村的价值和未来?乡村是中国安全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是乡村文明整体的复兴,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不是资本下乡,而是乡贤回乡。
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提出了明确的路径,有识之士也探索出新的模式,这次疫情,让人们全方位重新审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蔡律综合 2020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