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仅存的腾讯博客的一篇博文。物以稀为贵吗?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仅存的腾讯博客的一篇博文。物以稀为贵吗?

 

【欢迎广大网友收藏,利用论坛博客贴吧客户端等多媒体广泛转发,积极参与辩论】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想当年,利用腾讯网博客制造了多少博文。

而如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仅存的腾讯博客的一篇博文在360个人图书馆里。

《熊丙奇的博客 -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 腾讯博客 – Qzone》: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25/11/261764_7816882.shtml

《华商报》1022日报道,9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20名杰出人才、80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25/11/261764_7816882.shtml

这或许是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仅存的腾讯博客的一篇博文。物以稀为贵。就算是破烂换不了钱,也当作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看待,求之不得。

我转存了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09786022.aspx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抱憾吗?垃圾,总是有人清理的。清理得越干净越好。不是吗?

20071212日,新浪网“许洋泽的博客”《熊丙奇先生,请闭上您的熊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a3ef601007tlj.html

主流媒体应当控制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的“熊嘴”。

201111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艾瑞红)《熊丙奇:发出批评之声是学者应有义务》:经常关注熊丙奇博客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那就是他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批评。对此,熊丙奇自己也赞同,“我的博客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教育改革的一些方案,表达对教育改革的参与热情。”但对教育体制的过多批评,也一度引起有关部门的不满,甚至曾经把他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http://zqb.cyol.com/html/2011-11/27/nw.D110000zgqnb_20111127_1-03.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桂杰披露: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是不受政府有关部门欢迎的人。

个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奉为座上宾,莫非乱臣贼子中了邪祟鬼迷心窍病入膏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为上海新闻个体户熊丙奇吹喇叭抬轿子捧臭脚吮痈舔痔的孝子贤孙多达千人以上,趋之若鹜,挥之不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岂非咄咄怪事。这就是史无前列的“熊丙奇怪象”。 “熊丙奇怪象”闹剧必须终结。

 

 

以上内容,约****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email protected]

QQ:3391607971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价值网

http://www.chinavalue.net/User/Blog/List.aspx

中国互联网协会ICP05006316-2 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禁虚止假,抑狂制癫。针砭时弊,线锁秒杀。滴水穿石,烛火融冰。挥刀断流,舞剑拦风。温水煮青蛙,烈火烤田鸡。大庭训佞子,广众审刁民。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