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作为咨询专家受聘于世界银行,作为研究员兼职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1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曾先后在法国就业研究中心(CEE)、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和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学习和工作。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中国城市发展规律下的“真挑战”


未来,国家的发展将由大都市和都市圈引领,在此全球趋势之中,谁先占得先机,谁就将拥有21世纪。2015年底,中国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说,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跨地区的移民将越来越多,而且将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现在全球范围都出现移民争夺战,其原因主要还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从移民的分布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一些大都市和都市圈。比如说,在加拿大,移民主要集中在MTV三大城市(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的英文缩写)。在发达国家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吸引移民也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让经济发展可以持续,也让原住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持续。在各个国家动用自...

Read more

厘清国企改革目标


在这篇短文里,我不谈国企自身的治理结构,也不谈破除国企垄断。这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要讲的,是一个较为被人忽略的问题。我觉得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包括最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必要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讲清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把国有企业本身搞好,还是为了把中国经济搞好?

把国企搞好和把中国经济搞好这两个目标有的时候是一致的,但有的时候是存在矛盾的。当有国有企业处在一些具有国家战略性行业里面,像航空航天、南车北车,而且这些行业仅有国企,那么把这些国企搞好,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但是,在有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上,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把国有企业搞好,却不一定对整个中国经...

Read more

迈向儒法并重的市场经济


  迈向儒法并重的市场经济

  ——论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发展道路

  无论是过去走过的三十多年,还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都很难相信中国正在完全复制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当然,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是所有经济发展过程所共同经历的,但是,中国却在自己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按照更为正式的说法,中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研究中国的学者,我们应该努力回答几个问题。首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如果...

Read more

大城市人口还有增长空间


  如果制约城市人口增长的因素都可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不断调整,那么,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就可以继续增长。

  人们习惯于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但却看不到人口规模不断突破“承载力”恰恰体现了城市的“生命力”。

  回头看看城市曾经的人口规划是件很幽默的事。1983年出台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要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仅仅三年后,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91-2010)》又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

Read more

城市愈大,城市病愈烈


  很多人说大城市死了,是这样吗?如果看美国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非常缓慢,有些城市人口数量甚至下降了,进入人们常常提到的“逆城市化”阶段。

  美国彼时出现的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疏散,以及从大城市向小城市疏散的现象,至少源于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条件:一是油价便宜,一直到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甚至到80年代,美国的油价都非常便宜,导致了低成本的交通运输;二是当时美国城市中心的社会环境恶化,这跟黑人的集中居住有关,市中心几乎成了贫民窟,所以白人富人都往城外搬迁。

  后来这两个历史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大城市人口减少的趋...

Read more

城市服务业与生机


  过去十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40.5%增长到2012年的44.6%,正在靠近50%这一标志性门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50%这个点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来得太晚了。

  近十多年来,持续的低利率政策鼓励了投资,相应地,使用资本更多的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增长迅速,挤出了服务业的增长。

  同时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的比重持续走低,也成为制约老百姓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要做检讨,如果不及早纠正,或将遗害多年。

  人口密度有利于服务业

  上海的杨浦大桥和翔殷路隧道连接着黄浦江以东和以西。在早高峰的时候,是单向从浦西往浦东...

Read more

人的城市化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


  城市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代经济发展伴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增长。在一个正常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给原来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农业人口则逐渐减少,“农民”变成“农场主”。进城的农民和未进城的农民都可以在城市化中受益,实现所谓“包容性增长”。

  新型城市化,不应该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而应该主要是人的城市化。以此来对照,中国的城市化却出现了一系列乱象。全国各地都在迅速地进行面积扩张,在一些地方,农田被占用是先于农民进城就业的。在城市,大量被计入当地“常住人口”...

Read more

关于城市扩容的三笔大账


  关于城市扩容,以及相应的人口、养老、户籍与土地等问题,不能只算小账,而要算大账。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另一方面,城市常住人口中有大约五分之一没有本地户籍。在上海,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大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四成,而在广东的一些城市,这个比例早就超过了一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而在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却普遍存在对于外来人口“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态度。在我看来,对于人口流入地的政府和公众来说,要算清楚与城市扩容相关的三笔...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地理决定论”


  对于当前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这导致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口号喊了许多年,已经喊到近乎麻木。实际上转变了没?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投资推动加出口推动,而这背后,在根本上,其实还是因为政府推动。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出手及时,化危机于无形之中,博了个满堂彩,政府的自信也大增一截。冷静想想,如果投资推动、出口推动加政府推动的确是中国经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现在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我丝毫不怀疑,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已真正看到了...

Read more

扭曲的经济结构与收入差距


  统计局公布十年以来的收入差距是一件早就该做的事,等到民间的数据公布了,官方再公布一个较低的,这事做得被动了。在绝大多数人连基尼系数是怎么算出来的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对收入差距本来就不满的公众会倾向于认为,0.6以上的基尼系数是可信的,之后公布的数据反而会被质疑。实际上,即使采用统计局公布的0.47-0.49左右的基尼系数,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处于高位的收入差距,而且高于收入分配研究专家李实教授的测算,也高于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

  收入差距缩小是可能的

  没有人知道真实的收入差距到底多高。收入恐怕是个人信息中最难被准确测量的数据,而且高收入者更容易被调查所遗漏,其实际收入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