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大可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朱大可:汉字和汉词的变乱——2009大众语文运…



朱大可

汉字和汉词的变乱

2009年度民间语文运动观察

 

雷人帮和囧字会

 

2009,语文事变层出不穷,规模超越以往任何年代,构成了中国民间语文的盛宴。其间发生的话语戏仿实验,为大众语文的进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简单的修辞学技术,戏仿被应用于互联网叙事的历史,已经长达十年之久。但第一代戏仿的所指(对象),大都是经典文本、模范人物、官方话语或主流形态,具有强烈的解构、溶蚀、颠覆和拆卸特性,此为“经典性戏仿”的文化表征。而在2009年,这戏仿一直扩展为单词、秽语和文字,渗入细胞级的语文单位,互联网民众的日常书写,变得更加嚣张而轻快。它是成为互联网时代“弱者的武器”,击打着日益扩张...

Read more

朱大可序余世存《中国男》:帝国遗民的历史…


朱大可序余世存《中国男》:帝国遗民的历史… - 朱大可 - 朱大可的博客

朱大可

“帝国遗民”的历史群像

——序余世存新著《中国男》

 

朱大可序余世存《中国男》:帝国遗民的历史… - 朱大可 - 朱大可的博客余世存的近作《中国男》,为帝国遗民编订了一本用话语涂绘的肖像画册。这些正在被人逐渐遗忘的面孔,重新浮出时间的水面,成为世人缅怀或反省的对象。这种类似“史记”列传的司马迁笔法,并非由余世存发明,但是他所选择的,却是不同寻常、富于争议、被误读、矮化或忽略的人物。毫无疑问,“平反”成为本书的一个显著的内在动机。它揭示了作者矫正历史的深刻意图。

 

朱大可序余世存《中国男》:帝国遗民的历史… - 朱大可 - 朱大可的博客全书包含着皇帝(光绪)、政客(曾国藩和吴稚晖)、军阀(吴佩孚)、官吏(蒋百里、王云五和戴笠)、文人(严复、蒋光赤和熊十力)、科学家(丁文江)、商人(张謇)、革命党人(宋教仁、林觉...

Read more

朱大可侃三俗:究竟是“媚俗”还是“媚雅”?…


朱大可侃三俗:究竟是“媚俗”还是“媚雅”?… - 朱大可 - 朱大可的博客

化生态必定是多元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趣味和风格。 11、对比国外经验,谁是艺术雅俗优劣的判定者和管理者?政府在艺术管理中应该如何自我定位? 这种模糊性语词,可以拿来当作文化批评的术语,但不能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行政管理标准,更不能作为围剿和封杀艺人的理由。究竟谁来界定“三俗”?谁来制定文艺作品的公共标准?公权力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管制边界,否则就会弄得很像“文革”。在当今中国,对所谓“三俗”,应该在公共平台上展开自由批评和争议,我们都是恶俗的近邻,我们每天跟恶俗共眠,同床异梦,对恶俗讨厌至极。但用公权实施全面封杀,既无法律依据,也不做行政公示,那就一定比恶俗更恶。 在威权社会,你要封...

Read more

朱大可:失败的历史遗产叙事——观部分世博展…


是堆砌在屋顶上的皇家花园模型,而是那些日常器物及其制造技术——瓷、茶、丝。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三大日常发明。因郑和七次远航的缘故,它们在16~19世纪形成强大的传播势力,越过文明的茫茫黑夜,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图景。 基于上述原因,拥有完整进化脉络的中国古代器物史,应当成为上海世博的历史叙事主线,却意外地遭到了主办方的“忽略”。于是,中国不仅失去器物原创力的表达时机,而且丧失了历史遗产的表述能力。那些彼此逻辑关联的重大器物,未能被中国馆集中展示,相反,它们分散在浦西城市案例馆(西安、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等)的角落,退化为一些细小而脆弱的碎片,无法支撑宏大的国族叙事。 城市案例...

Read more

羊城晚报采访朱大可:文学奖的卡拉…


作成风,导致文学奖水准急剧下降,评奖成了写作圈内自娱自乐的卡拉OK,而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文学荣誉。   “类文学读物”   加速了文学衰败   羊城晚报: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掀起文化建设热,文学在此活动过程中能起什么样的作用?文学创作(精神)与城市建设(物质)有怎样的关联?存在“国强民富文兴”的逻辑吗?   朱大可:在文化废墟上进行重建,当然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但究竟如何建法,从哪里入手,却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靠商业运作和互联网评选,来唤醒民众对文学的热爱,只能是隔靴搔痒。最近连续发生作家被跨省市追捕的事件,已经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告:中国作家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基本的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