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纪连海

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八)•“二月二”》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七)•“中和”》


说到二月一日的中和节,其实是唐代的皇帝人为创造的一个节日,始于公元789年。据《旧唐书》记载,该年正月,德宗以汉代崇祀三月上巳、晋朝重视九月重阳,皆与众共乐,咸合当时;而二月春方发生,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为了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于是以二月一日中和节,代替正月晦日节。这样中和与上巳、重阳成为新的三令节,依照旧例,有逢此三节于曲江赐宴之举。德宗还规定中和节政府休假一日。当时又根据宰臣李泌的建议,规定中和节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赠送,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谷熟。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六)•“晦日”》


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特别受到古人的重视。

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看来划船或到水边宴乐是正月的习俗。北朝也有此俗,魏齐时代的卢元明、魏收分别有诗《晦日泛舟应诏》,描写了春游的情景。可知当时泛舟是君臣一起进行的活动,大臣还要赋诗祝贺,而且泛舟更明确是在晦日进行。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

Read more

新春絮语:2011年2月小结


今年的寒假,可能是我这几年中过的最为愉快的一次了:没有那么多的活动需要参加,没有那么多的文字需要整理,有的只是最为简单的陪着家人和朋友吃喝玩乐。而已而已。舒心惬意。
当然,什么事都有例外。这唯一的例外就是:参加春晚。
为了参加春晚,大年三十的上午,去了西单商场买服装,中午又去大栅栏地区——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更为合身的服装,当然,结果是没有。晚上吃完了年夜饭之后,夫妻二人赶往央视春晚现场。化妆——当然是淡妆啦。候场。上台。下台。回昌平。到时已经是晚上11点55分。看花炮,吃接神饺子。
正月初一,无非就是上午餐和下午餐而已。此外,基本处在休息状态之下...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五)•“填仓”》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现今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填仓日”。

关于“填仓日”的由来,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仓官。这位仓官是谁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看守粮仓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他一把火烧了皇仓,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四)•“燕九”》


一般而言,老北京传统的年节气氛,在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高潮之后,就已经到了收尾的时候了。此时的人们,应该开始考虑新的一年的生活了。于是乎,就有了老北京的一个传统习俗:开印。

所谓“开印”,指的是正月十九至二十一的这三天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通知各衙门开始办公。

当然,在老北京人而言,正月十九,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燕九节”——一个纪念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的节日。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后赠号长春真人。公元1148年农历正月十九生于山东栖霞滨都里村。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l...

Read more

【转载】人民日报发文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


    今年2月16日,是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国锋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参加山西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战斗

  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学生时代,他就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1936年冬,绥远百灵庙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交城师生发起的演剧运动,筹集资金捐助绥远抗日将士。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动手试制武器,为直接参加对日武装斗争做...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三)•“元宵节观灯”(下)》


说到元宵节观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地点。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并有茶楼酒肆供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当时,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它们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梅、兰、竹、菊等花卉,或龙、凤、鸾、虎、...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二)•“元宵节观灯”(中)》


老北京有句童谣说,“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也就是说,正月十四这一天,已经到了老北京人观灯的最好时间了。当然啦,有钱的人家儿,不仅要观灯,还要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呢。当然啦,在那个时侯,“灯”和“谜”是分不开的,有灯必有谜,所以称“猜灯谜”。

说起来,“猜灯谜”其实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谜语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每逢元宵节,老...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一)•“元宵节观灯”(上)》


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一年中,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历时五昼夜的元宵节。

说到元宵节,有的朋友会问:不是正月十五才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么?怎么老北京人已经把元宵节提前到了正月十三就开始啦?而且一连五天?这您就不知道了不是,这只是清朝时候的老北京人过元宵节的规矩。早先那会儿,元宵节的日子还长呢。

其实,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的元宵节,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