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未都

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第六百二十篇•女排


    我偶尔看到一则报道,想起了一段往事。报道说,女排在世锦赛上创下了30年来最差战绩,能不能晋级还要看别人的“脸色”,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女排竟沦落到这等地步,成为二流球队,让人觉得真得相信风水轮流转。

    我年轻的时候,女排牛气冲天,一到电视转播女排决赛实况时,大街小巷都飘着宋世雄声嘶力竭的兴奋,我记得我就职的出版社的胡同空场上,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围坐着一大群观众,摇着蒲扇,轰着蚊子,连连发出叫好声。

    那时的中国人个个都懂排球,都知道什么叫短平快,这概念后来被灵活应用到经济发展中去了,...

Read more

第六百二十一篇•最新世界纪录


    睡前茶喝多了,起夜,习惯地看了一下手机,发现半夜从英国进来几条信息,内容基本一致,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瓶子意外地创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世界纪录,把上个月刚刚刷新的纪录整整翻了一个大跟头。

    事前毫无征兆。不像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前大肆宣传,这家叫BAINBRIDGES的拍卖公司成立不过30年,名不见经传,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度中是个嫩芽,我过去不知,只知这家拍卖公司专做遗产拍卖,负责处理后事。

    一百多年前,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所以今天世界上大部分说英语的国家都是它的儿子或...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九•海洋捕捞


    《华夏地理》是我最爱看的杂志,它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CEOGRAPHIC)授权,所以醒目标上了那著名的黄框。这是一本严肃而又极富情趣的杂志,其知识范畴海阔天空。

    今年10月号是它的100期,其中一篇译文让我读得心情沉重。《海鲜的镀金时代》,作者保罗·格林伯格(PAUL GREENBERG)。作者深入海洋捕捞的一线,写下了详实的报道,其中的数据及图表令人恐怖。

    我们过去的书本上总是说大海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在这一理论的误导下,人类放肆地持续地捕...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八篇•小贩


    我偶然看到一则报道,深为感动。报道说在美国华盛顿法拉格特广场上,有一位二十年如一日的小摊贩,每天卖早餐和快餐,他的卷饼已成为当地小吃的标志,是附近许多人的依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贩,和在中国处处可见的小贩没有区别,兢兢业业,对每一位顾客都会有感情交流,说一些客套话,并没有把贩卖当成单纯的交易。

    他会说一些有美国文化特色的话,比如“祝你一天好心情”,他记住了几百位常客的喜好,会调整对待每一个人的口味,让每一位顾客深感亲切。他会自我表扬甚至陶醉其中,他发自内心地说“那些顾客真的很喜欢我”,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七篇•2+1


    我看新闻上说,教育部明年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启动体育文艺2+1,说是让中小学生掌握两门体育技能和一门艺术技能。我不知道这2+1是否纳入考核,如果考核,许多中小学生从此再无好日子过。

    掌握文体技能是个很笼统的概念。我过去的单位里有个极爱下象棋的人,只要有机会就拉着人下,水平低者他就先让子,最多者可让去半边照赢不误。他上大学时曾是那家大学的冠军,工作时是我们这个系统的冠军,所以下棋这事自命不凡。有一天,不知打哪儿来了个孩子,满不在乎地和他下了三盘棋,结果是他三盘不开和。临走,那更自命不凡的孩子扔下一句话:我以后不来了,...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六篇•苍蝇


    天气转凉,室内尚未供暖,人就有点儿缩手缩脚,而玻璃房内却是阳光明媚,温暖可人,三两只苍蝇飞舞,显得很有生机的样子。

    这让我的午饭没吃好。先是眼睁睁地看着一只苍蝇落在西红柿炒鸡蛋上,红黄两色本来就显眼,落上一只黑苍蝇完全有点睛效果,醒目得不行。我找来已闲置的苍蝇拍,梦幻蓝色,拿在手中时髦得很,可苍蝇不懂这时髦,傻呆呆地一阵乱飞。论智商,我肯定高于苍蝇,但打它的确不易,头三拍一只没打着,还闪了一下肩膀,自己心疼地揉了半天。

    终于一只苍蝇被蝇拍稍了一下,倚里歪斜躺在玻璃桌面上,我本...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五篇•圆明园的未来——圆明园祭之四


    圆明园的废墟今天只能算是个历史痕迹,偌大个圆明园失去150年就剩下这点儿可见的遗址怎么说都是遗憾。我去过土耳其的古城埃菲斯遗址,古罗马时期的奢华随处可见,两千多年了,仍能窥见当时的规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完好的还不注重保护呢(比如北京城墙),更何况已经被毁的残墙断壁。自圆明园被焚之后,官方从主观上就放弃了圆明园,只是近些年才开始在舆论关注下重视起来。

    当圆明园不再单单是教科书上的耻辱时,是否重建就形成了针锋对立的两派。“废墟派”认为,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的罪证,要保留要教育;“重建派”认为,不重建不足以展现先人...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四篇•圆明园文物——圆明园祭之三


    圆明园最著名的文物莫过于海晏堂西侧的那十二个一组的兽首了,至今还有五个下落不明。中国对它最深的了解是十二生肖,再有就是每个时辰对应时挨个吐水。这组水景当年没少哄乾隆皇帝高兴,但与大水法的群雄逐鹿比起来,十二生肖水景略逊一筹,理由很简单,大水法为南北正向,正南设观水法,庄重严肃;而十二兽首西向,按中国传统文化观,地位等而下之。

    但这些兽首近些年连续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各路英雄轮番上阵,让对文物一向漠然的国人精神振奋,大有雪耻之意。其实,圆明园的文物比此重要的多如牛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未必能引起国人的关注,但兽首不...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三篇•西洋楼——圆明园祭之二


    圆明园给今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废墟,它曾长久地默默地矗立在原址,替国人承受着难以诉说的苦难。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它最早的照片是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那时圆明园被烧毁已过去13年,给人的印象仍是风韵犹存。

    恰恰是这风韵犹存的照片误导了国人。在这之后一百多年的日子里,无数摄影师在此拍摄了无数作品,来祭奠圆明园。连我在三十多年前也凑数拍摄过,并站在残存的石柱前做遐想状,发怀古之幽情。

    我当时也以为这残垣断壁是圆明园最重要的场景,庆幸历史留下了有价值的证据。后来书看多了,慢慢知...

Read more

第六百一十二篇•圆明园祭


    今年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150周年,故写小文四篇,此为之一。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本来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中化为灰烬。150年来,这事没法烟消云散,反而一天天清晰起来,中国人以一种复杂的心态天天祭奠着圆明园。

    “圆明”两字本出自佛家语言,博学多智的康熙皇帝用其为自家园林命名,期望佛光永远普照。从康熙中期国家安定开始,150年历五帝从未停止过对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