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长城

王长城:男,教授。1961年生于湖北荆门市,于1984年、1989年和2004年分别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系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劳动经济学专业导师组组长、校社会保障学课程首席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优秀主讲教师、武汉市政协常委,同时兼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和工资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此外,也受聘为湖北省劳动保障厅、湖北省人事厅、武汉华睿、长沙新隆中等政府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顾问。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薪酬管理、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论制度变迁中的劳动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必须完成的一项普遍性课题,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对中国来说,就业问题则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就业问题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行政安置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体制性冗员的释放与转换,是一种特有的“制度性就业”矛盾。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就业与制度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在制度变迁中的劳动就业问题。

    一、制度变迁中的就业压...

Read more

论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


一、传统的就业思路及其变迁 
消灭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就业管理的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又是与对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解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占主流地位的认识是:失业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而不在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国民经济能够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因此,也就根除了失业的社会基穿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在就业问题上的主要思路是:首先用“待业”概念取代“失业”概念,并由国家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代表,对劳动者的就业实行统包统配,使城市劳动者“劳者有其岗”,使农村劳动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