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七篇,基本都是在讲怎样以仁义治国,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就简略地一言而蔽之了。
道千乘之国,可以看成是,以道而治理千乘大国、乃至天下,也就是按照大道演化规律来治理一个大国的根本纲领与原则。
首要的是,兢兢业业谨慎敬重从事之,事无大小,凡治乱所关一刻不敢忽、安危所系一毫不敢轻,以敬天地神明、造化父母之心,一如诚敬而谨为之。
其次是,四端百行、一言一动,皆明立制度而循一无违,政令一、赏罚明,四方不欺而百年不变,人民有所激劝遵守而上下感通、各安其位。 ...
作者文章归档:陈广亮

三教之见地为本
道门讲道、经、师三宝,道为本,经为承载,师为运用。
佛门讲佛、法、僧,佛性为根本、佛性中流出的万法为路径,佛性明而通万法的僧为引领。
儒门讲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本善之性为本,率性而成之万径千途为上行之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正后天习气浊染而回复天命之本性为教化之本。做人、做学问、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修道度众生,皆以见地为本,以净心、静心、安心为手段,以心明、心平、心定为应验,以道性显露、亲见本性、良知复明为成功,以道性通贯而常应常静、本性通明而如来如去、良知主宰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圆满。
见地,见地,见是知见的广博度与真实度,地是境界...
动站坐卧,皆是功夫
动、站、坐、卧,练功的四个方面,也是四个层面。
动功,主要在于疏通后天十二经脉连接的五脏六腑系统,经脉只有六阴六阳,所以最上乘的练法都是十式左右,道门六字诀、佛门六字大明咒、莲花生动功七式、八段锦八式、易筋经十三式、太极十三势、五禽戏最早也是就几式。
大道简易,不过这要站在很高的高度去创设,至少在先天元神层次之上。
后代的宗师,练到一定程度,练出化劲,并往后天拙意死而先天气自发的境界靠近时,便可以随气机运转创出新式,七星拳、洪拳、陈式太极、杨式太极等各种练法便层出不穷,不过因为层次毕竟各有高低,不一定如那几种最本质层面来的普适于所有人。
...
文昌帝君与《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是道门地位极为尊崇的一位天尊,因其主掌文运,故而也是儒门极为礼敬的仅有极为神明之一。
在道门,天尊跟佛门的佛,果位与意义等同。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天人师、天尊、佛等十圣号本来就是对圆满觉者的不同称呼罢了。
阴鸷,暗暗保佑的意思,广积阴德,则自有吉星高照、善神护佑、万福祥集。
阴鸷文,和感应篇,差不多是对道门入手基础讲得最根本、最凝炼、最具体而易行的了。
每次静心读之,都觉受用不尽。
悟解而力行之,夫复何忧?以五戒十善、感应篇、阴鸷文,这些实在言行心意之修正,逐渐达到七魄主导的后天十二经脉运行系统的良性状态。
...
先后天易演绎之本
一气周流,造化万物,后天层面比较接近道体层面的,是元气,元气分阴阳,以阳气为主导。
阳生阳长,则阴收阴藏:阳收阳藏,则阴生阴长,阴阳相抱,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因大势而消长。
易者,阴阳之道也,关键就在时与位,得时而当位,气运会聚,天人合德,则自然亨通。
先天为体,是主动的、内在的,是自发运行而为变化的起因,是按河图顺行升降消长、生长化收藏的。
后天为用,是被动的,表层的,是先天运化所牵动的结果,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反向的,先天是顺时针运行,被牵动的后天则是反向逆时针运行。
把先天太极,整个看成太极图中的阳鱼,后天太极就是与...
孔孟心传之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
按宋明之后学问界的论定,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之后,因为战国的动乱,儒门的心传就已经断了,再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门的实际承传也断了。
两汉经学虽然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唐朝虽然有韩愈的提倡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内而格致诚正、外而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学上,也被认为是失了心传、不完整的。
到周敦颐从道门陈抟老祖处道传太极图,方跨越千年而感通,再续孔孟心传,《太极图说》为其根本思想。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
道体浑然
无源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一章讲体道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体悟道之后依之而养生受用,第三章讲推而广之安民安天下。
修性、了命、济世,人生三大方面纲领性与实用性的东西讲过一遍了,重新回到对道之本体的深度阐释上。毕竟这是根本,本明而末才可能尽通。
道的无极本体状态,像水汽一样弥漫处处而如同虚空,不可捉摸,似乎不存在,但它发挥出来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所以这样读更容易理解: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
学之小者,教之以事
先秦之前,子弟八岁入小学,学孝、悌、谨、信、泛爱、亲仁等人伦日用之常,习礼、乐、射、御、书、数等事业必须之艺,一方面养之以正,开其知觉情志、收其放逸之心、养其淳朴德性,另一方面纠正其偏,约之以礼、导之以义、勿纵其欲、勿长其私、莫染名利、莫事丽华。
如今,信息爆炸,孩童淳朴懵懂之先天已不易保持,往往五六岁时后天思维已经完全开启,虽为大憾,却亦不得不遵从心智之发展规律,适时进入古人所谓小学的教之以事阶段。
古人所谓小学者,言学之小者,乃是与以内修性命以超凡入圣、外行道德以王天下的学之大者相较而言。
心圣王阳明所编写的《王文成公训蒙教约》有言:
...
幼儿教育之蒙以养正
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中最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幼儿就像初出泉眼的深山清泉,在山泉水清,赤子之心,纯真无邪,一旦出山则泉水逐渐浑浊, 染上世俗的习气,天真纯善之本性渐渐丧失。
如果父母与老师教导不得法、不严格,任由跳脱草率之习气增长,等到七八岁后天意识渐开、十来岁性格成型,再想扭转过来,就越来越不容易了。
清朝著名宰相陈宏谋有言:幼儿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
古人甚至在母亲怀孕时就开始极为重视起来,严谨地开始胎教,饮食有节,作息有常,严肃所见所闻之雅正,晚上让乐师朗诵诗歌、讲述合乎...
当下教育之问题与出路
对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一百年,不只是政治与经济发生了极大变革,文化与教育也出现了颠覆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时代大势所推动的,也是整体的社会意识所选择的,因而对当下的我们来说,没有去讨论其对错与是非的必要,需要的只是总结得失与查缺补漏。
在文化与教育上,借助西方架构清晰的知识体系与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中国快速完成了文化普及与教育覆盖,并以此为国民素质的基础,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快速转变为一个富于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强国。
在这一点上,学习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所带来的良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由于历史人文与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