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体制规则看道德
内容提要:道德行为的确立,离不开正式非正式行为规则的激励与约束,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体制是相应道德观念产生维系的基础。我们应该从体制规则而不应该从人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观念出发看待社会道德现象。落后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铲除,不能依靠观念批判,而要依靠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规则的现实努力。
关键词: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体制
一
在“略论道德市场经济”一文中,韩德强先生认为,亚当-斯密的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动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
作者文章归档:段拥军
内容提要:从特定价值观出发得出的有关穷人的经济学新论,将非经济的联系看成经济的联系,用直观的感觉代替理性的判断。从经济学观点来看,穷人不比富人更讲信誉,广告亦非主要为富人所作,富人同样遵循需求定律,穷人并不喜欢假冒商品。从政治学的观点看,有公权必有腐败。
卢周来先生的《穷人与富人的经济学》[1]一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作者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阐述得明白通透,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读了其中“沉默与打破沉默”、“科斯定律与产权明确”两文,不仅增加了我对博弈理论的了解,更加深了我对科斯定理的认识...
如果从现实而不是从理论上讲,从实然而不是从应然的角度看,2004年秋季以来,真正影响和改变中国改革进程的公众知识份子,主要是下面这样一些人。如果再从他们的言论实际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来看,还可以这样来排定座次:
一、郎咸平
郎咸平以他一篇文章,引发了中国改革的大讨论或者说大反思。随后,他还以自己一系列的参与行为强化着这一影响。由于所论问题的重要性,切入时机的关键性,从知名企业个案入手的敏感性,明确的价值倾向与道德诉求,加上来自资本主义地区的资产阶级教授对中国“资本主义化”的抗议所显示出的特殊意义,犀利而煽情的言辞,这一切都使郎咸平的言说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受到众多...
吴敬琏先生说过,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曾经天真地认为,只要建立市场经济就好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都能保证经济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的。在吴先生(还有钱颖一先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一门心思建设市场经济,哪会想到市场经济还有好坏之分。吴先生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满世界这么一瞧,果然有这个问题。想一想49年我们打倒的那个官僚资本主义,想一想马克思看到的那个市场经济,看一看今天拉美国家的市场经济,再看一看香港的市场经济,瑞典的市场经济;想一想不守信用曾经假货泛滥的温州的市场经济,再看一看今天走向国际市场的温州市场经济...
——改革共识其实就是关于改革的共同信念
[笔者注:文章写得太长了。列位看官若公务繁忙或无兴致读长文,可选择其中一两个小标题阅读,此文6个小题目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可以分别对付之]
任何一群人或者一个组织,欲做某件事,欲实施集体行动,总要对行动的方向、方式、步骤,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集体行动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进行。尤其是在社会行动越来越民主,人们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越来越浓厚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因为缺乏具体改革方针政策的公众讨论过程,没有针对具体改革政策的严格的民意收集过程,更没有具体...
——反思改革第二回
当下,人们思想活跃,讨论气氛热烈,我们的报纸,我们的经济学家、时评家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利用有利的思想舆论环境,认真讨论改革或与改革有关的问题。不要借反思的名目插科打诨,说些与改革无关的闲话。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几位“贤达”正在讨论问题或正在说事,总有喜欢逗乐或出洋相者插话打趣。比如你说“要整几只猫来治治这满屋的耗子”,他插话说“要家猫还是要野猫?”你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他说“投资办学者是你们家的亲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