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廷军

乡村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普遍缺少有文化的农村教师,而农村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学龄儿童大量增加。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大量招收乡村教师。其中只有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的青年,其余大量是社会青年,他们文化程度不齐,有高中毕业;有初中毕业;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在经过简单的招考手续后,随即补充到各个岗位。其性质有公办、民办和代课。

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

Read more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

Read more

济南人的饮食


  济南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马蹄烧饼、油旋、盘丝饼、锅贴、甜沫等都是民间喜爱的食品。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在中国专制社会里,服饰一直是等级制的外在表现。地处齐鲁文化交汇处的济南,深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穿衣戴帽等衣饰方面,具有遵守礼仪、恪守旧制的趋向,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行业性衣饰变化较小,但也最能体现出一地的衣饰风格。如古时济南店铺掌柜多穿质地高档讲究、样式合于传统的服饰。一般是长袍马褂、扎腿的中式裤子和方口布鞋。由于商人历来是士、农、工、商四民中最富裕的阶层,因此其着装心理和着装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济南人的衣着习俗,那就是重质地、轻样式。古城济南及郊区下层居民对衣着的要求是...

Read more

济南风俗


  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说:“济南士好经术,城乡绅家,罔不课读;即农夫胥役,亦各送子弟受读。学校如云,名里相望。” 作为文化的先进地区,有不少大师级学者如施闰章、黄叔琳、于敏中、翁方纲、阮元、刘凤诰、黄钺于、何凌汉、何绍基、俞正燮、顾炎武等先后来济宦游,促进了济南文教的发展。济南也有许多饱学之士,马辅的《绎史》、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成就最大。历城叶承宗的《历城县志》也是有分量的著作。清代学者、藏书家周永年与朋友筹建的借书园,是为公共图书馆之滥觞。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被视为辑佚史上的创举。王象春的堂孙王士稹却大大超过了前辈而成为一代诗宗,与王士禄、王...

Read more

济南北临黄河,南依五岳之尊泰山


   济南北临黄河,南依五岳之尊泰山,交通发达,兼得山水之灵秀,“泉城”之称是对她独一无二的美誉。她不仅是齐鲁之邦的省会,还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城。著名小说家老舍在文章中说:“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它的妙处是:泉、池、河、湖,四者皆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它强制性地终结了东方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时代,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作为一个北方的内陆城市,战前的济南仍是一个...

Read more

司马迁关于董仲舒生平的记载


  司马迁在20多岁后就侍从汉武帝多次出游,并曾丰诏参与“太初历”的制定等,还曾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说明他与汉武帝关系密切,而与董仲舒又有师生之谊,因而对于汉武帝和董仲舒之间发生的事,尤其是像被后世誉为“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之先河”的,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这样一桩大事,却在《史记》关于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纪、传中一点儿也未曾提及,的确让人不解,生疑。况且司马迁又是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年(42)时开始著述《史记》,对于当朝发生的大事,是决不...

Read more

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第一、孙先生不迷信古今权威,敢于依据文献,发现破绽而提出质疑的求索和较真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提倡;第二、孙先生针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譬如他所质疑的关于董仲舒的记载,是班固与司马迁史书中“差异最大的一篇”。“班固将《董仲舒传》从《史记?儒林列传》中析出,独立成篇。内容除抄司马迁外,横增出董仲舒在武帝初期的对策一事,并附录了《天人三策》”,确实值得探究、考证。司马迁不仅与汉武帝同时,而且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

Read more

绌抑黄老,崇尚儒学


  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几成定论的问题,近来受到质疑:如孙景坛先生就认为武帝乃至整个汉代均不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实。汉代只是将儒学当做了社会的主导思想,并未对百家进行剿杀,与秦代的“罢黜百家独尊韩术”有质的不同。武帝初年虽“罢申、商、韩”,但不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范围,因为此时“黄老”是主导思想,儒家乃在野学派。武帝六年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虽是儒家所为,但不能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Read more

新儒学


  人们将“董学”称为“新儒学”,盖与班固所言董仲舒“推明孔氏”有关,但是,当某种学说一旦被冠之于“新”的桂冠时,那只能意味着这种学说已经不便归属于原有的相关学说了。

  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君学”体系,由于毕竟迎合了统治者维护...

Read more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界人士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但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谓《三策》是班固所伪造”,而“司马光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正式泡制者”云云,却值得商榷。即使董仲舒确实向汉武帝进献过《三策》,也证明不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ldq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