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边框(08美国行之16)


    华盛顿入住“五月花号”酒店。有三个小时的自由时间。 

    从酒店后门穿过大街,左手的斜对面一座普通的规整建筑。不起眼的门口台阶下贴近人行道的位置立着一个雨林青蛙雕塑。上了台阶,建筑物的遮雨通廊,摆放着一溜展窗,系列表现大自然、社会人文的精美图片。忍住诱惑,穿过旋转玻璃门,进入大堂。大堂的空间略显逼仄,一位着连体工装的男子正双膝跪在清洁的地板上,认真清理镶嵌在地板上的铜制徽标。这里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总部。
   位于一楼的展厅正在展览有关中国主题:郑和下西洋。
   徜徉静静的展厅。图片表现郑和下西洋沿途的今日人文景观;展览配有舰船模型、放大古地图……
   学会总部是座围合楼,中心是座别具匠心的花园:绿树荫树下一块湿地,一座便桥从一块齐刷刷劈开的花岗巨石中通过,来到另一座展厅。图片展览的主题仍然是中国题材。中国热!
   匆匆浏览,按着参观线路来到外围连廊。不禁顿足欣赏精选的展窗图片。
   1888年(光绪十四年),大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海军;大洋彼岸的美国,33人在华盛顿的宇宙俱乐部成立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同年10月,新成立的学会创办了自己的会刊,这便是如今享誉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年过去,《国家地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的教育与科学机构。
    置身地理学会总部展廊不免感慨: 1977年,大学毕业刚到广州不久,一次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远洋货轮上探望朋友,在万吨货轮的船长起居室里发现一本封面带有黄框的杂志,一下被精美图片所表现的穿透力所打动,爱不释手。七年之后,1984年,到深圳的第二年,通过香港的朋友YS.Liu订阅《国家地理》……《国家地理》频道开通之后更是每天天收看,犹如父辈收看央视《新闻联播》。
    凭个人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这本黄边框的杂志还是蛮吃力,主要兴趣在色彩斑斓、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片。阅读这些充满激情、精湛的图片,满足了渴望冒险、追求新鲜与剌激的精神需求。吸引我的正是拍摄图片摄影家的探险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性积极的表现,《地理杂志》的优秀摄影师都是勇敢的世界探险者,他们受好奇心驱使,携带照相机为求知而接受人生的挑战,冲向艰险的极限。

    积累一个多世纪的《国家地理》的图片,有如一个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封藏的丰富影像矿床,是人类历史上的视觉记录档案储备,对人类认识、了解和研究自身存在的环境和历史,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名为地理杂志,但其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杂志将立足点放在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给人一种思辩之美。 
   通廊 展窗上的图片都上过《国家地理》封面。

    啊,有那幅图片:一对刺骨的绿眼睛盯着鏡头的阿富汗小女孩,攝于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难民营的一间小教室里。

    在美軍击败阿富汗塔里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來寻找這个小女孩。很快杂志攝影部的人就找到了她,她于2002年被确认是沙芭·古拉,普什图族妇女,已婚並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作為一个封面人物已經世界闻名了。攝影師史蒂文·麦柯里再次為莎芭·古拉照了一张照片,关于她的故事后來发表在杂志2002年4月期中和国家地理杂志电视纪录片中。“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总额达到150万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钱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