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殷剑峰

殷剑峰,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产品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荣获200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二届)和2009年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五届),主持和参与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中国社科院赞助设立的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中国著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专著和译著多部。
主要学术论文和著作
“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美国居民低储蓄率之谜和美元的信用危机”,《金融评论》2009年创刊号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11期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2期
“开放经济的稳定性与经济自由化的秩序”,《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汇率制度和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分析:2000-2004”,《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
“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4年2期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2004”,《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结构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范式”,《当代银行家》,2006年第2期
“逆向选择、信贷配给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卷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6年,专著
《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中国财经出版社,2010年,主编
《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7)》,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主编
《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6)》,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主编
《风险管理与衍生证券》,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著
《高级信用风险定价》,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著

反思人民币国际化:日本的教训(《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7月)


1、以史为镜:日本人的雄心

中国有一句古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今天,当全世界的人、尤其是那些磨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海外银行家们都在热议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候,当世界银行乐观地预测人民币将最终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中间一些人明显陶醉于这样的憧憬以至于想迅速、彻底地放开资本项目的时候,回顾一下当年日元国际化的经历或许有助于冷静我们的大脑。

日元国际化正式启动于1984年,其主要背景有两个:在美国方面,是希望压迫日本开放资本项目和国内市场;在日本方面,是日本经济的崛起所带来的挑战美国经济地位和美元地位的诱惑。也就是说,日元国际化来自于“威逼”和&l…

Read more

反思货币政策重构(《财经》2011年4月份)


近期,央行正式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并计划以此来替代传统的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与传统的货币总量以及“货币”政策相比,构建“社会融资总量”并尝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政策框架无疑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结构演化的必然要求,这一做法也反应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对传统“货币”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对新政策框架的热切期待。但是,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的匮乏决定了这个指标或将在很长时期内只能作为“监测目标”,而非真正意义的中间目标。

所有宏观模型都是错的

Read more

格林斯潘的余热


 

    正如几年前外资金融机构一面唱空中国房市、一面私下里大肆搜购各地楼盘一样,前段时间,这些机构又在一面唱空中国股市、一面拼命要求增加QFII额度。再往后,连格林斯潘也应邀出动了,他说,中国股市已经不正常了,要防止中国股市暴跌,特别是要防止这样的暴跌牵连美国的股市。然而,当中国股市在不到一周之内就跌去800点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格林斯潘的担忧并未实现。自今年2月27日下跌之后,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一直维持在上升通道。如果说美国股市在2月27日的那次下跌可以勉强归因于中国股市的话,那么,当中国股市真的出现了惨跌局面,为什么美国股市…

Read more

为大象动手术——中国经济“失衡”吗?


 

1938年福建安海一场名为“佛法十疑略释”的演讲中,弘一法师(李叔同)形容那些尊崇佛法却只知其中一二的人,“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佛学界如是,经济学界何尝不也是如此。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不同的着眼角度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里,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够刻画经济核心特征的“抓手”,然后据此顺藤摸瓜。这正如一个无法立刻穷尽象体的盲人,他首先需要摸的是象鼻——这是大象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核心特征。

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就在于高…

Read more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风波剖析


 

由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引发的金融风波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由于次级按揭贷款证券是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结构金融产品,因此,此次风波的发生及其演化反映了近些年来美国住房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其根源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的房地产价格飙涨。

美国的居民按揭贷款有许多种。根据信用质量,可以将这些按揭贷款分为“最优”(prime)贷款、次优或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超A贷款(Alt-A)等三类。在这三类贷款中,最优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严格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引发此次风波的是近些年大量发放的次级…

Read more

中国经济过热吗?


 

中国经济“过热”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总是针对“过快”的投资、“过高”的贸易顺差。然而,衡量“过”与否必须预先找到一个标准。显然,如果与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是过高或过快的。这就仿佛将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与一个老年人相比,青年人总是会吃得“过多”,长得“过快”。

就单个经济指标而言,衡量其是否过快可以与其历史相比。例如,就投资而言,虽然上半年增速达到了26%强,但是与往年超过30%、甚…

Read more

需要加息吗?


 

    又要到公布CPI数据的时间了,每每此时,市场都会感到焦虑不安——可能加息吗?在这个信息不透明的信息时代,对政策、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政策的无端猜测已经多次被证明是徒劳无益的。就我们的专长而言,只能探讨一下“是否需要加息”这样一类被经济学称作规范研究的话题。

    关于加息与否的争论焦点首推CPI。今年3月份至5月份,受农产品价格的推动,CPI已经连续三个月达到或超过了3%。对于即将公布的6月份数据,市场普遍预测在4%以上。然而,这种由食品价格主导的CPI变化…

Read more

如何理解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是一个路人皆知的时髦词汇。然而,如果将之理解为一个宏观经济现象,那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用语,对其的阐释也五花八门。例如,有人用货币供应量M1或M2的增速来说明“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有人用银行存贷差、超额准备金率来分析流动性过剩对信贷投放乃至固定资产投资的压力。此外,由于没有充分理解背后的机理,金融市场对一些拟出台政策的影响也表现出过度的恐慌。例如,特种国债的发行会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吗…

Read more

反思人民币国际化:日本的教训


  1、以史为镜:日本人的雄心

  中国有一句古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今天,当全世界的人、尤其是那些磨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海外银行家们都在热议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候,当世界银行乐观地预测人民币将最终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中间一些人明显陶醉于这样的憧憬以至于想迅速、彻底地放开资本项目的时候,回顾一下当年日元国际化的经历或许有助于冷静我们的大脑。

  日元国际化正式启动于1984年,其主要背景有两个:在美国方面,是希望压迫日本开放资本项目和国内市场;在日本方面,是日本经济的崛起所带来的挑战美国经济地位和美元地位的诱惑。也就是说,日元国际化来自于“威逼&r…

Read more

中国全球化第二阶段: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以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当前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如果说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那么,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将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已经顺利、全面地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经常项目完全开放,部分资本项目也已经开放,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贸易国。可以预期,在未来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中,其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