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上的上海人家
散落在各地的上海人之二
船是在长江中部的一个县城停靠,我们下来了,但从县城到工作目的地,是无交通工具的,…
作者文章归档:方彭君
皖南云雾山上的上海媳妇
散落在各地的上海人之一
我和老孙因工作派遣,去皖南山区调研,我们乘长途汽车到达县的车站,再转车去镇上,由于车次不多,就在站里等着。我们说话的时候,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的,她也凑了进来,对上海话特别亲切,因为她也是上海人,他乡遇知己,親热地攀谈起来。她是上海知青,三年前到此地的,许多人都喜欢分在山下,但山上也要人,她挺身而出,说:”我胆大,山上就山上”。但上一次山,要爬十多里山路,出行不方便。
此时,她叫一个男青年,拿来二块农家自产的糖糕,给我们吃,我们急忙推辞,她立即不满地说:” 你们看不起我们…
散落在各地的上海人
序言
许多人都向往到上海去寻梦、追梦,也有人在上海圆梦成功,成为名人,明星,企业家。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芸芸众生的上海人。
人们都涌向上海,使上海成了人口的蓄水池。汹涌的人口浪潮,注满了上海这口有限的池塘,因而溢出来的水,下泄是常有的事。人往高处走,水往底下流。上海受时局的变化,及就业和供应等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上海人也常被迁往各地。
据我记忆所及解放初,当时就有失学青年,动员去刚解放的地区,如西南服务团等,组织上海青年奔赴各解放区,巩固地方政权。
一𠆤老人三次跌倒的自救经历
我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七十岁以后曾跌倒过三次。老人跌跤是很危险的,小孩跌跤不怕,常言是跌一跌大一大,而老人则不然,跌后致残,甚至一脚去都有,因此老人要慎防跌倒。
对跌倒,我总祘当心, 時常小心的防着它,但还是防不胜防,一疏忽跌跤愛上你,让你跌一下,真是避也避不掉。
第一次跌跤是在暮春,午饭后,倦怠,昏昏沉沉,就到前房间沙发上打盹,但后房的电脑没关,有声音影响我休息,我急忙起身,向后房赶去,到了房门口,顿时脑子胡塗了,身子控制不住自己,向前方倾倒。房门却半开着,我还稍有意识,不让它直接…
七十五年前我跟着信客到上海
天设亮,我酣睡着,外婆把我叫醒了,快起来,不然要来不及了,信客马上要来了,我赶紧起来,吃了外婆半夜里给我烧好的糯米饭,说可以耐饥,并带上一团,叫我路上餓了再吃。此时天还没亮透,信客推门进了外婆家,他第一句话,“我们马上走,”要赶上澥浦的航船,问有什么东西要帶走,外婆说只有一个”顽”,家乡话即一个小孩。
信客,在交通和通信还不发达的時代,是浙东地区农村与上海之间信件,物品,货币的转递者,更有甚者,像我这样的人,也被转递到了上海。他们从中收取费用,是那时的一个行当。
从庄黄出了村,天才蒙蒙亮,沿大路向澥浦…
黑夜返家
__六十多年前从上海到宁波慈溪的春运经历
去年国庆节,儿子为了遂我心愿,驾車送我回宁波慈溪家乡,了却我的思乡之情。从上海驱车过跨海大桥,在手机导行下,不到三小时就到了边远小山村。早先的海运申甬客轮线,早几年已停运,高铁替代了海运,家乡的泥路都被硬路面替代,出行真是方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今日相比深切感到祖国的日益强盛,发展得令我感慨万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解放不久的新中国,还十分的落后,我有幸记录那时的春运情境和打工者的生活状况,以资鼓励我们,继续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
&…
永兴巷记事 方彭君
我去成都之前,最早知道的就是永兴巷,那是因为曾给我看病的医生,他在回原藉時,告诉我他要回成都了,並写了永兴巷的住址给我。故我知道成都的永兴巷。
不久我毕业分配也到成都,这太凑巧了,初到成都就住在永兴巷西边路口的梓桐桥,每天去永兴巷东边路口的署袜街,到成都市邮电局食堂吃饭,.一天在永兴巷街上来回至少走六次。
…
慈溪故乡行 正稿
我己有十多年末回家乡了,这次趁国庆节儿子休假,他陪我回去,逐我心愿。
坐上儿子开的汽车上路了,他事先订了一个叫海如别苑的旅舍,以往我们从来没有去过。
过去到乡下去是坐长途车或火车,这次自家开車去真的不认路,毕竟有几百公里的跨省际呀。他虽开车十年,但都在上海市区上下班用车,连远郊也绝少去的,对此次远行,我是有些忐忑不安的。但令人惊奇的却是车子的导行,我们在它的指引下走出上海市区,踏上去浙江的国道,再上杭州湾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