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田德邦

田德邦,湖北作协会员。自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新闻、历史研究等方面的文章数百万字。有近百件作品获各种征文奖。

中日对联之战


  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那时战乱频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魏蜀吴三国争霸以及五代十国战争等,使不少中国人流浪到日本,带去了中国文化,传说中秦代徐福就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天皇。所以,日本文化都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以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最为典型。日本穿的和服,用的汉字、筷子、以及传统春节、端午等习俗,还有科举制度、各种典章律例等等,都是明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是,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却时刻想挑战中国。在多次与中国的交战中,都有以文化为内容的挑战。譬如,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将一副准备好的上联抛出来,要中国人对出下联…

Read more

南宋大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史对王安石的评价争议颇多,过去,很多人把大宋衰落的原因归结到王安石身上。看看南宋的大臣们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

  《南宋纪》载:六月,大雨淋漓,皇上诏令郎官以上的大臣直言时政缺失。罢黜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当时,天久下大雨,常阴不晴,吕颐浩、张浚都向皇上请罪,要求隐退。皇上诏令郎官以上的大臣直言时政缺失,司勋员外郎赵鼎上疏说:”自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掌权以来,祖宗成规被改变,百姓开始不满起来,他假借开拓国土的阴谋制造边患,兴举理财的政策穷乏民力,创设虚无的学风败坏人才,直至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继承神宗宗法的名义,全部遵循王安石的政策。当今所有的忧患,都始于王安石,成于蔡京。现在,王…

Read more

读《南宋纪》笔记


  面对强悍的金国,宋朝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下风。但南宋颇多忠烈勇士,岳飞、宗泽等人自不必说,就是许多地方官员,也多有宁死不屈者。现辑录三例:

  一、二月,金兵攻陷淮宁,知府向子韶战死。金兵日夜攻城,向子韶率领军民固守,并派人向宗泽求援,援兵未到,城已沦陷。金人想使他投降,向子韶大骂不屈服,于是被金人杀死。全家都遇害。报请朝廷,朝廷赐予他谥号忠毅,淮宁刚刚沦陷时,杨时听说此事时,就说:“子韶必死无疑了!“原知他一向的操守。

  二、金将娄室攻陷晋宁军,徐徽言战死。娄室攻破晋宁军,徐徽言依靠内城抗战,趁机突围逃跑,被敌人擒获,迫使他下跪。不从,敌人又用兵器威逼,岿然不…

Read more

诗赋经义考试士子法形成前因后果的回眸和思考


  闲来无事,翻阅清代吴秉权编著的《纲鉴易知录》,看到《南宋纪》中记载有如下文字:“元祐年间,科举兼以经义、诗赋两科取士,绍圣以来免试诗赋,至此,皇上命令参照元祐间科举条令,制定考试取士法。中书省请求让士子习诗赋,举人不用兼习经义,习经义者只须熟悉一部经书,解试和省试一并统计人数,分别录取,共同决定高低。殿试仍然对策三道试题。旧制:廷试前十名,内侍首先把试卷呈皇上决定名次高低。皇上说:‘取士应该务必公允,怎能凭己意升降呢!从今以后,不要先进呈试卷。’”

  这段话,交代了诗赋经义考试士子法形成的过程。显然,高宗皇帝是首肯了的。而且,这个改革,…

Read more

咸丰通宝上有些“丰”的写法为什么是斜的?


  清咸丰时期,战乱频仍,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额收入大减,再加上鸦片战争的影响,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筹款继续镇压太平军,缓解财政危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铸大钱。于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虚值货币应运而生。《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咸丰重宝"为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

  咸丰钱版式很多,究其书法而言,在历朝历代中,是很有特色的。有些文字也是颇有讲究,譬如, …

Read more

孙武用一把铜钱鼓舞士气的故事(历史钩沉)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其巨作《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武有一次带兵打仗时,当时敌我双方兵力悬殊。这种情况,属下的士兵都心知肚明,在还没有开战之前,士兵们就已经开始担心和害怕。但大敌当前,退无可退。在这种情况下,孙武想出了一个计策。

  出兵之前,孙武举行了一个盛大仪式来祭拜天地。祷告之后,他拿出一把铜钱,对全体将士大声说道:“大家看好,我手中是一把铜钱。铜钱有两个面,一面有字,一面无字。我抛出铜钱,如果铜钱背面朝上,战争对我们是不利的;如果有字的一面向上,那就是…

Read more

“九月授衣”之“授衣”究竟怎么理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先秦佚名的《七月》。对于这两个分句,百度上或者一般的解释是: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对“流火”一词,有人提醒说,流火不是天气炎热的意思,火指星座名,即心宿。但对“授衣”一词,总是一带而过。

  其实,学术界对于“授衣”的理解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毛诗》最早的解释是这样的:“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衣矣。”

  《诗集传》里说:“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

  对于&l…

Read more

《北宋铜钱》的一个谬误


  先说点闲而不闲的话。

  古钱币中,北宋钱币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不仅年号钱多,版别多,种类多,铸造量大,而且单就书法艺术而言,皇帝御书与名人书法艺术并存,其体现在钱币上的书法艺术,是我们欣赏古人书法艺术的一条蹊径。如宋徽宗书写的崇宁通宝,铁画银钩般的瘦金体,呈现在铜钱上,比呈现在其它任何材质上都更有魅力。

  北宋自公元960到公元1127年,历时167年,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它的铸造量,仅仅最近几十年出土的北宋钱币就量大得吓人,其它朝代的钱币出土量往往是是以枚计算,而北宋钱币则是以斤甚至吨计算的。

  正是因为北宋钱币丰富性多样性精美绝伦,所以对北宋钱币的研究一直…

Read more

时评的速朽与不朽


 

——略评田德邦时评杂文集《时代情怀》

田累 

时评是对时事的评论,属于杂文的一个分支。有些时评,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而具有文学性的时评往往是很难与杂文区分开来的,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建立在时事新闻和社会现象的基础之上的。

时评易写难工。说它易写,是因为每个人在一件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面前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可以自然流露出来,呈现在笔下,就成了时评或者杂文。说它难工,是因为要表达人所未见、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常常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平生积累与超凡的素养。这种感觉,我在阅读田德邦的时评杂文集《时代情怀》时,尤其明显和深刻。

《时代情怀》一书…

Read more

你对西瓜了解多少?


  按:闲来无事,想写点什么,却又不愿意费尽心思去搞创作。于是,想利用手头资料写点别人不愿或者需要费神才能找到的史料性及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写这类文章,一般尽量避开那些通过百度、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能够轻易获取的知识,尽量寻找比较权威的文献资料,尽量引用那些年代相对久远的现代名医的有关阐述。只是,打字有点辛苦,搜集有点费神。

 

  你对西瓜了解多少?

 

  先打个谜语:“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不用猜,谜底你肯定知道了,那就是西瓜。西瓜因其性寒,故又称“寒瓜”。

  西瓜中带一个&ldq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