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时候,署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在南京正编练“自强军”,创办武备学堂。自强军十三营,一切营制训练全按德国章程,由德国军官来春石泰等任教习。1896年春,张之洞回湖广总督原任,奉命把“自强军”交给刘坤一,他在武昌又开始练湖北新军,创办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佛拉根海为总教习。同时,广东也有新军出现。这些地方新军都是督抚自行筹饷督练,只有新建陆军是由军务处直接控制,户部供饷。饷银每年近百万两,在当时各军中待遇最优,就是大力支持成立新建陆军的翁同,也曾认为“太侈”。①在新建陆军身上...
作者文章归档:高泽金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12-控制士兵的办法
在新建陆军中,袁世凯是具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镇压和欺骗是他维持自己统治地位的两种手段。
袁世凯“酷慕古之申商”(申不害、商鞅),喜欢使用“恩威并济”的一套权术。他定出各种“条规”、“章程”,如《兵丁驻扎营内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和《行军暂行章程》等,命令士兵遵守,并经常亲自检查。对严格执行者,或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者,即加以惩办,如打军棍、插耳箭示众、罚扣薪水等等。他又以湘军的军律为蓝本,吸收了德国军律的精神,定出《简明军律二十条》,“刊发各营,使兵丁皆得持...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11-小站系军阀班底的形成
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新建陆军的战斗力;然而,在选拔将弁方面,他却仍然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固守“兵为将有”的成见,把军队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所选拔的幕僚和军官从身份上考察大致分为三类:
一、追随他多年的“家兵家将”。这类人大都被安插在天津,充当爪牙和耳目。如:
徐世昌当时已是翰林,1897年初经袁世凯奏调来到小站,管理参谋营务处。袁给他加“谘谋”名义,以示不同于一般参谋。①袁外出时,由他代行处理军务。
刘永庆(1863—1908),...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10-新建陆军的编成及其与列强的关系
袁世凯肩负着皇帝给他的练兵重任,于1895年12月21日到达小站,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李鸿章镇压捻军以后,指令淮军周盛波、周盛传部(称盛军)在小站驻扎屯田。盛军在此驻了二十多年,甲午战争中开赴前敌,因继任统帅卫汝贵临阵脱逃处斩,全军溃散。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①决定建立一支新式陆军,派长芦盐运使胡在小站“扫募开办”,汉纳根担任总教习。但由于汉纳根“拟办各节,事多窒碍,旋即中止”。②汉纳根离去。胡把招募来的军队编为十营,名定武军。各级军官大都是淮军将领,同时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9-督办新军
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发出强烈的救亡吼声。广大农民自发地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酝酿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面对国内外动荡的局势,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有不少人纷纷上奏疏,要求在兵制、财政和学政等方面进行某些改革,以延长清王朝的统治寿命。经过甲午之战,洋务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威信扫地,可是封建统治阶层并没有从洋务派的失败中汲取应有的教训。他们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见,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洋务派“求强求富”的老调重弹,只是花样略加翻新而已。由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骄养的海军毁于...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8-甲午战争中临阵脱逃
袁世凯在朝鲜的最后几年,正是朝鲜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候。当时流传着一首凄惨悲凉的民谣:“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可见政治腐败、人民怨恨的情形。为反抗外国侵略和国内封建压迫,朝鲜人民不断掀起武装斗争,到1894年,终于汇合为声势浩大的东学道起义。
东学道是以农民为主的秘密宗教团体,他们反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学”,反对封建统治者。从19世纪80年代起,道徒迅速增多,遍及全国各地,而以南部全罗、庆尚、忠清三道为中心。1893年4月,道首崔时亨举起“斥夷讨日&rdq...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7-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清政府对朝鲜的政策,大都由李鸿章所制定。自从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以后,李一直劝导朝鲜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即与英、美等西方列强“通商”,“借以牵制日本”,“杜俄人之窥伺”。①结果,随着与西方列强“通商”而来的,是各国侵略势力的深入,而受害者总是朝鲜和中国。“牵制”政策反映了腐败的清政府在维持中朝“宗藩关系”的前提下,偷安一时的主观企图。在列强的侵略面前,这一政策的破产是必然的。
1885...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6-镇压“开化”派
“壬午兵变”以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地分化为保守与“开化”两大派。保守派以闵泳翊、金允植、闵泳穆、赵宁夏等为首,掌握朝鲜政府实权,主张维持旧秩序和清政府的传统关系,因循苟安,泥古不化。他们得到吴长庆、袁世凯的支持。开化派以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为首,针对朝鲜落后的情况,要求自上而下地变革,使朝鲜“独立”、“开化”。然而他们大都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没有认识,企图依靠日本推翻保守派的统治。两派明争暗斗,矛盾重重。
由于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为巩固北洋防务,于1884年4月命令吴长庆从...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5-编练“新建亲军营
镇压“兵变”以后,朝鲜国王鉴于“禁兵之不可用”,①试图改练新军,以巩固其统治。1882年10月派陈奏使赵宁夏来到中国,向清政府致谢,并商量善后事宜,其中有要求清政府派人练兵一事。这时,清政府的官僚也多主张采取积极政策,维护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翰林院侍读张佩纶于9月间奏陈“朝鲜善后六策”,其中“预兵权”一条,主张“选派教习,代购洋枪,为之简练诸军”。②李鸿章对这些意见大体表示赞同,并命令吴长庆筹划。11月3日,吴委派袁世凯、朱先民、何增珠等办理...
显赫一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传4-扑灭“壬午兵变”崭露头角
19世纪最后三十年,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朝鲜,加深了朝鲜社会的危机。粮食匮乏,物价上涨,广大人民进一步贫困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日益高涨。统治阶级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政争。
1864年,朝鲜国王李死后,十二岁的李熙以支系入承大统,其父大院君李应摄政。②大院君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内极力提高王权,企图挽救没落的君主制度。至1873年,李熙亲政,大院君去位,政府大权遂转入王妃闵氏及其亲信手中。但大院君不甘寂寞,仍思揽权,闵妃集团废止大院君所创的“亲军营”,另聘日本教官练“别技军”,试图借助日本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