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2014年“国考”11月27日举行,在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152万名考生中,共有111.95万人走进考场,40余万考生弃考,约占报考人数的三成。事实上,从近三年的走势来看,弃考者一年比一年多。即便如此,实际竞争比例仍接近59:1,为近3年最高。这场被称作“中国第一考”的考试,报名人数已由1994年的4400人,增至此次的152万人,20年间涨了344倍。竞争比例也由1994年的9∶1,提高至2014年的77∶1。报名人数也从最初的数千,稳定为连续6年突破百万。据统计中国大学生想干公务员的比例高达76.4%、新加坡是2%,美国是3...
作者文章归档:郎咸平

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
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
2001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 以及“集体诉讼” 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并被远在海外的仰融委托,出任“独立第三方”,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2003年9月,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讨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郎咸平在广州某论坛一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2003年以来,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人士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
国有商业银行VS央行
郎咸平:国有商业银行VS央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导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过去很长时间里,仅靠吃利息差一项,国有商业银行就做到了“躺着挣钱”,这也让放贷成了它们的“本能”——不管是“四万亿”时期鼓励放贷,还是新政府上任后严控通胀、贷款额。“李克强经济学”主张不刺激、去杠,国有商业银行表面上减少了对房地产等过去放贷大户的贷款,实际上则是通过“影子银行”等渠道大施表外放贷,绕过监控部门继续对市...
三中全会决议细则决定我们向何处去
编者按: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细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将公布,相对于《公告》的笼统且晦暗不明,这份《决定》被媒体形容为“内容丰富多彩得多”。我们期待在其中看清“政府将向何处去”、“国企将向何处去”、“私人部门将向何处去”等等困扰大家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大哉问。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以郎咸平教授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扫描改革中的中国。郎咸平教授在其2013年8月推出的最新力作《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
预算制度+政府放权,才能根治中国式腐败
中国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我认为,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就是把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划清楚,市场自己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多插手。
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根治腐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腐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先给各位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墨西哥。1980—1990年,墨西哥的萨利纳斯总统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对墨西哥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让墨西哥全社会陷入了疯...
三中全会能否开启中国变革新纪元?
编者按:我们希望,自2013年之后,11·9能被赋予新的、更加深远的纪念意义。本周末,进入凛冽寒冬的北京作为中国的中心,将在全球的聚光灯下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在经历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后,即将公布于众。历时四天的会议或将引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新纪元的元年,或将开启又一个“失望、失去的十年”,且更加糟糕的内部环境必将引来洪水猛兽般的外部倾轧。其实路应如何走早已形成共识,烂熟于各人心中。但知易行难。撇开众说纷纭的改革路径,我们不妨直捣中国病根,跟随郎咸平教授犀利的视角,看一看中国的病到底由何而来;让中国害病的人能不能做到&ld...
让土地逃离地方政府的“魔掌”
郎CLUB由东方出版社和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郎CLUB旨在回报关注和支持郎咸平教授及其观点的朋友而成立的读书会平台;会员将有机会免费出席郎CLUB举办的郎咸平演讲活动与教授一起互动交流,碰撞文化思想,汲取最新观点。加入电话400-6828-215;服务QQ:2880162989 / 2880162980 详情点击
编者按:我们的土地到底是谁的?过去几十年里,地方政府以低价从农民处征收土地,而后翻翻加价作为建设用地对外出售。据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估算,土地价差保守估计在几十年里为地方政府大赚了30万亿元左右,钱被用来建设各式各...
养老问题再讨论
以房养老话题最近被网友热议,其实更大的危机是养老金亏空严重,根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的数据,目前亏空18万亿,20年之后可能亏空68万亿。就算今天用国有资产勉强弥补了18万亿的亏空,可是社保只有2%投资回报,必然导致20年后41万亿的亏空,这么大的亏空怎么办?这是我在10月5日发布的微博,没几天功夫,这个条微已经有几百万人阅读,这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很可怜,虽然我不再年轻,但我回头再看这些年轻人的时候我替他们感到心痛。一对夫妇结婚,一男一女,男的有父母,女的有父母,就是4个人。他们父母的父母都没有死,...
水深、石滑,中国改革如何跨过深水区?
编者按:中国经济必将着陆,或者说脚踏实地,在缺乏足够理性的狂飙猛进之后。切实的问题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落地?“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习近平主席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开篇即回答了所有人的疑问,而这样笃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速度和效果都符合预期。总结简单,但在大众视线之外,改革者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博弈才是真正的“步步惊心”。中国改革之难,无需赘言。但比起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要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有着学识、经验更加丰富,思维更加缜密、连贯的领导队伍,他们不再和风细雨的对待权力(者),让它(他们)有...
请政府“壮士断腕”,砍掉没必要伸向市场的“手”
我在这里想特别说一下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因为他在里面对政府在产业转型中应起的作用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就是“政府要因势利导,充当新兴产业的助产士,而不是一个长期在职的保姆”。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政府把项目扶上马之后就该撒手不管”。对于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我并不十分认同。首先,我们的地方政府能不能做到及时收手,不参与项目的后续发展这个很难说。毕竟在目前权力可以变现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官员交出手里的职权是件挺困难的事。其次,鉴于我们的政府在过去非常糟糕的产业指导经验,所以我认为政...
中国经济已承担不起失败的改革
中国经济的前路很明确,就是继续深化、完成各项体制改革。这是从政府到民众达成的一致共识。所以复杂之处不在于选择道路,而是我们与那些明确阻碍中国发展的国家、那些对改革阳奉阴违的国内既得利益集团进行的缠斗。盘根错节、波谲云诡不足以形容当前的“乱局”,我的《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中,对中国经济当前的复杂局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拆解和分析。我们将分“中国经济的内忧和外患”、“中国经济就是在‘国进民退’”、“中国经济已承担不起失败的改革”三部分,为读者一一呈现,敬请拨冗阅读。
...